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血壓的祕密 : 經脈醫學科學化天才醫師、經脈血壓計世界專利發明人郭育誠, 透過血壓量測, 取得十二經脈資訊, 達成遠距醫療診斷與日常保健 = The mysteries of blood pressure /

  • 點閱:13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如果,量血壓就知道今天身體適不適合跑步!如果,量血壓就知道是不是感冒了!如果,量血壓就知道吃下去的營養品適不適合自己!如果,量血壓就知道自己五臟六腑的狀況!       真有這樣的神器嗎?只要量測血壓,便知身體大小事。    更重要的是這些資訊就像去醫院做各種檢查,得出的檢查報告,上傳雲端平台,可以作為醫師治病診斷的依據,那麼是不是以後在家就可以看病呢?■作者以近三十年的經脈醫學科學化與漢醫臨床研究心得,透過超過五十幅珍貴的脈診科學數據圖表解析漢醫頻率的世界,以及常見疾病的治療原理。■以當代科學語言剖析漢醫獨特的萬物一體系統觀,闡述漢醫診療的四大層面(外感病毒、循環代謝、飲食、情志)。■從百萬筆經脈資訊驗證《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的病理與藥理模型,以及古代漢醫的減法養生。■關心自己健康的讀者可以透過相關中西醫診所,協助取得與運用經脈血壓計,實踐日常保健與遠距醫療。 ******血壓,可以告訴我們這麼多身體的資訊嗎?這是什麼原理呢? 古代漢醫沒有各式各樣的醫療工具或儀器時,可是在千年前,已經知道透過類似量測血壓的方法,取得身體的資訊。也就是說醫者可透過手觸橈動脈搏動處,感應脈的血壓波形,得知心肝脾肺腎的氣血虛實。 現在一般血壓計量測的血壓波,是利用示波法讀取血壓波的高低點,顯示收縮壓、舒張壓與心率。可是每秒有五百點,每一個波約有六百點,只取這六百點中的高低兩點,其餘的五百九十八點資訊全都棄而不用,然而其中所蘊藏的訊息,透過傅立葉分析,才明白漢醫已經歸納這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分別代表不同頻率的血壓波,以及由同樣頻率組成的組織與器官。 為什麼西方醫學只使用每一個波中的高低兩點呢?其他五百九十八點不用呢?由此反映出兩種不同的系統觀。 對西方醫學來說,人體如同精密機器,於是發展出各式醫療儀器,精準看見人體的有形病變。西方醫學從解剖學中誕生,主要是急診、外科的重症醫學。當他看到X光片、電腦斷層,或MRI,某個部份的空間位置出血,或是任何的症狀,最快速的方式便是打開身體,看要怎麼處理,摘除或是換一個,這是外科系統。 對漢醫來說,人體如同交響樂團,各個器官系統及組織,各自不同的頻率共振,彼此皆為倍數關係,共振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樂章,擷取草木礦物有情頻率治病。 舉例來說,當西醫診斷出一位病人身體器官發炎如盲腸炎時,會怎麼處理呢?外科的方法就是摘除、清創。內科碰上病人感冒、喉嚨痛或發燒,則給消炎藥或類固醇,改善發炎;然而對漢醫來說兩者皆過與不及。 原因在哪裡呢?不管是外科或內科,對複雜的整體資訊所知有限。 西方醫學的基本架構,必須完整清楚三度空間的坐標,然後從三度空間的坐標,標示不同位置上面的生理功能,因此內科跟外科都是以部位來分的。胸腔內科跟心臟內科有什麼差別?當然是空間位置的不同,其中便有不同的器官。 漢醫系統不是三度空間,漢醫的生理基礎是透過十二經脈,它的坐標系統是十二度空間的。因此,十二度空間可以捕捉到的人體訊息是更為豐富,而以三度空間看十二度空間,當然會迷路。 外科基本看法是人體每一個器官皆會保留五倍的備載容量,所以一旦發生問題時,移除有問題的部分,剩下的預備容量仍可維持器官本來的功能。 漢醫在這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呢?首先我們會問,身體有四倍到五倍,甚至到六倍的備載容量,能完全啟動嗎?隨著老化過程,人體備載容量其實越來越少。漢醫的專業便是平衡與調整,調整備載容量的狀態,符合當下身體的需要,不會過與不及。隨時透過脈診獲得的動態訊息,便能幫助我們回應治療。 過去二十五年來對漢醫經脈醫學的科學化研究,終於明白與看見漢醫背後的「波的世界」,完全不同於西方醫學的「物質世界」。 *****如果,量血壓就知道是不是感冒了!這是神話嗎? 每當臨床上,透過經脈血壓計量測看見「外感」指標,為了讓病人容易理解,我常說「你感冒了」, 病人常一臉困惑,接著說「可是我沒有打噴涕、流鼻水啊」! 漢醫的「外感」包含冬天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腸病毒、一般微生物感染,物理性條件如放射線輻射、嚴寒、酷暑、燥濕等等,也就是說當人肉眼不可見,身體尚未感覺時,漢醫便已經開始處理身體的失衡,病人對感冒的理解,多半停留在西醫症狀出現指認的世界。 新冠病毒是不是外感呢?當然是。 治療變化迅速的外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早已明確提出系統性的方法,從無形到有形。當病從無形的氣分病開始時,到病情逐漸加重血分病,不加治療便會出現西醫所謂的有形、看得見的症狀,醫聖分成六類病證,以六種方法對應治療。 新冠肺炎強烈地告訴我們,很多人感染病毒時皆無症狀。正如同我們透過經脈血壓計的量測早已看見病人有外感,然而病人渾然不知。我們的意識沒感知症狀不代表沒事,沒症狀可能像關羽即將失去荊州,烽火台無法發揮作用。沒有烽火台很危險,有烽火台之後沒反應更加危險,關羽失荊州就是他覺得已布下烽火台,結果烽火台竟然被偷襲了失去作用。 漢醫脈診把脈之後,捕捉著依然還是無形的身體資訊,跑出十二經脈的坐標系統。幾千年前漢醫便掌握人類於演化上的獨特地位,人是十二度空間,人有十二條經絡,更嚴格講,還有奇經八脈。 生命一直在演化,從哺乳類之前早就跳脫三度空間,小白鼠只有六條經脈,因此它的頭抬不起來。人可以站立,變成有十二條經脈。這其中的演化其實已經運用許多物理的原則,建構出一個新的系統觀。 而這些系統從細胞代謝甚至在細胞內胞器的層次,便深深受到頻率的調控與制約,也因頻率與諧波的多寡決定了物種演化的方向與效率。 除了晝夜週期性的規律,粒線體與內質網的協同功能,呈現出細胞內獨立自主十二小時的生理時鐘。在人體中,體溫、血壓、認知表現、荷爾蒙循環與睡眠型態都存在十二小時的生理時鐘。 這是非常抽象,非常前端的醫學觀念,漢醫其實是比西方醫學的內科學還要前衛的,因為從物理學徑向共振理論,推導出人體十二經脈與諧波的對應,從而掌握生理病理的系統知識。甚至,可以直接用一個血壓計,捕捉無形與動態,得到人體完整的資訊。

郭育誠中西醫師,原名郭玉誠,台灣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三十屆校友,臺灣大學藥理學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電機所醫學工程博士。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藥理學科及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兼任助理教授,並榮任中華全球經脈臨床醫學會創會理事長。1998年創立「當代漢醫苑」中西醫整合診所,將王唯工教授發明的脈診儀應用於臨床,慨然寄望以科學整合當代中西醫學,融合古籍經典與現代科技,再現東漢《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的巔峰智慧,重啟漢醫乾坤。從2006年起應邀出席世界針灸聯合會年會、2007年第六屆國際傳統及輔助醫學大會、第三屆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等國際性學術會議擔任專題主講人。與王雪苔、韓濟生、李鼎、朱兵、張縉、李金龍、渥美和彥等當代名家同場演繹闡述漢醫的奧祕。至2019年,已應邀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葡萄牙、義大利、日本、印度、愛爾蘭、法國、捷克、德國等世界醫學大會演講與獲獎。以粒子與波的二元性解釋中西醫學的差異,並從波的角度詮釋「氣」與「經脈」。透過脈診、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分析與人工智能系統,建立一套可以應用於臨床診斷與治療的中西整合實證醫學。並在遠距醫療、中草藥新藥開發、雷射針灸、癌症治療與精準醫療獲得實際的運用。這些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榮獲2018年維納斯基金會藥理學傑出研究獎。二○一八年創辦臺灣益謙股份有限公司與當代漢雲企業有限公司,將二十五年脈診血壓波醫學研究應用於醫療產業。獲得YouTube 創辦人、行政院國發基金與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投資。未來將透過企業運營推展漢醫科學化與中西醫一元化到全世界。著有《上池之水――漢醫的秘密》(2013,當代漢醫苑)與《追尋失落的漢醫》(2019,布克文化)。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