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科學的人文 : 一位物理學家的人文之旅 /

  • 點閱:7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追求∕講求理性跟感性的人文,為何需要科學?因為人文科學的探索需要科學知識與經驗。科學研究得到的成果有些可以有助於人文的研究,例如解釋什麼是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黑格爾的人生意義、文天祥的天地之正氣。更需要想像力以及讓諸多科學智識如實地傳承下去的人文探索,兩者相輔相成。如何完美結合與運用?MIT物理學教授教你如何用格物致知解決科學與人生難題。打破科學與人文之間的藩籬本書收錄作者五十餘年來在美國求學、從事科學研究的科普散文,以及2014~2019年間作者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浙江大學與澳門大學、臺灣東海大學、清華大學等地演講的內容,記錄著他以物理學家的科學專業背景推動人文教育紮根。全書涵蓋作者的科學研究經歷,對中國哲學、詩詞與科學關係的研究與反思、旅遊雜文,完整記錄他一生遊走在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所見所感所思。作者在書中更清楚說明,他從事了幾十年的科學研究,最大的感觸是,如果離開了人文科學的滋養,他的科學研究很難取得如此的成就,正是科學與人文的結合,使得他的研究與發現、人生與情懷,無所偏離,無所偏廢,意趣盎然。

陳敏Min Chen 世界知名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系終身教授。1940年5月6日出生於雲南大理,在臺灣度過青年時期。臺灣東海大學畢業,1969年獲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入麻省理工學院工作至今。歷任研究員、助理教授及副教授,1983年晉升為終身正教授。從事科學研究60年,陳敏教授最大成就之一在於1970年設計了精準的垂直彎曲雙臂質譜儀,直接導致了J粒子的發現,此物理界重大發現最終獲得諾貝爾獎。1974年,陳敏教授發現重粲夸克。1976年12月應邀參加實驗組領導丁肇中博士由於J粒子的發現而獲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1979年,又開發出新的數學方法來計算高能正負電子碰撞後產生的強子能量分布,從而發現了膠子,對高能物理學界有傑出貢獻。1963年獲得東海大學金獎。1964年獲得加州柏克萊大學白氏科學獎。1985年榮獲John Simons Guggenheim Memorial Fellow獎。1995年歐洲物理學會頒發的膠子發現奬。2003年創建理論,2009年實驗證實「反向契倫科夫輻射現象」。2006年被評為臺灣東海大學傑出校友。2013年獲得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傑出貢獻獎。2015年獲得裴陶裴傑出成就獎。其研究成果獲得歐美等國及中華民國專利。陳敏教授在科學研究與教學之餘,多有發明。他所研製的乳癌探測儀、宮頸癌探測儀等設備,臨床效果良好,為提早發現癌症、造福社會具有前瞻性貢獻。陳敏教授不僅在科學研究上建樹甚多,並致力於科學教育的傳播、推廣與創新。他於2013年將MIT課程以慕課模式(MOOC-edX)引入台灣,為臺灣學子提供麻省理工學院、加州柏克萊大學以及世界其他名校的優秀課程;也到世界各地演講,與世界各地學者合作,孜孜於科學的教育和推廣。陳敏教授博聞強記、精通傳統文化、長於科學研究之餘,作詩詞散文抒懷明志,可謂是兼通科學與人文的通才。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