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 : 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 /

  • 點閱:10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內容簡介】是愛,還是礙?當夢想不被親人支持時,是該委屈求全,還是大膽衝撞?20道溫柔練習,讓你掙脫綑綁,勇敢做自己!廣受好評暢銷書《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陳志恆――10年校園輔導經驗,終日與青少年為友的諮商心理師,引領你化家庭的束縛為支持,朝著自己的夢想邁進!別被「套上公式」的人生困住,活出獨特的自己實踐自我,親情不終結;阻擋的手,也可成為擊掌的手「我想自行創業,但父親希望我考公職……」「我想繼續念書,但家裡的經濟需要我……」「我想出去闖一闖,但媽媽說這樣整個家就垮了……」阻止你前進的,往往是以愛為名、情緒勒索、有著控制欲的壞掉的大人。他們將自己的經驗或遺憾,套用在你身上,當你喪失了主導權,人生注定失去方向。不過事實上,除了你自己,並沒有人能夠綑綁住你。當下的你,或許身不由己,但你有方法,可以擁有父母的愛,同時能掙脫親情的羈絆,勇敢走自己想走的路,做你想做的事。本書獻給所有在「父母期望」和「自己希望」夾縫中掙扎的朋友――.面對夢想,你有多想要?.如何面對不被家人支持的痛苦.別把得不到家人的支持,當做不願勇敢向前的藉口.帶著家人的愛往前走,一點都不能少.你不需要刻意地想去改變任何人.深度理解是邁向改變的開始.保持距離,用空間換取情緒的自由.創造機會讓家人參與你的夢想與計畫.讓自己的改變,造就家人間彼此的「各就各位」【各界推薦】彰化縣懷抱教育文化協會理事長 王雅玲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吳姵瑩種子心靈事業有限公司‧助人工作者 邱瓊慧心理師‧輔導教師‧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 林子翔諮商心理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中學輔導教師 林上能諮商心理師‧作家 胡展誥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召集人 胡嘉琪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執行長 張祐誠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星合有限公司創辦人 陳星合諮商心理師‧作家 許皓宜自由作家 劉揚銘作家‧教師 歐陽立中大休息心理諮商所所長 鍾國誠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光是在這個世界上好好活著,就是一門艱難的功課。透過志恆的新書,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權利像貓咪一樣,只要存在就是幸福。──彰化縣懷抱教育文化協會理事長 王雅玲認識志恆老師好幾年,看見他努力不懈地走在協助年輕人認識自己並找到人生方向,也協助父母與孩子更融洽的相處,這本書的問世相信可以幫助更多人擁抱自己的人生!──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吳姵瑩志恆心理師結合自己生命的體會、實務現場的觀察以及深厚的助人專業,為所有想「做自己」也想「對家人忠誠」的人,指引一條脫困解苦之道――每個人都有責任回應生命交付給我們的任務,透過自我實現好好照顧自己的人生,也把屬於別人的責任還給別人。──種子心靈事業有限公司‧助人工作者 邱瓊慧透過「覺察」「準備」「蛻變」與「行動」,志恆以精準的筆觸,帶出每位主角內在的掙扎與痛苦,更深入家庭裡複雜難解的互動關係。他將提供讀者一條生命轉化的途徑,開闢生命的疆域。──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 林子翔隨著志恆溫暖且堅定的文句,適當地與家人建立心理界限,逐步漸進地爭取理解和認同,活出自己滿意的人生!──諮商心理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中學輔導教師 林上能志恆是一位外表看起來很安定、血液裡卻充滿叛逆與冒險基因的心理師。翻開這本書,可以陪伴你長出獨立的勇氣!──諮商心理師‧作家 胡展誥志恆除了跟你站在同一邊批判這些以愛為名的綑綁,他還誠實地告訴你,年輕人,你的人生就是要自己負責任的。──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召集人 胡嘉琪這是一本警醒我們「為自己負責」的書,從中可以感受到志恆對於年輕人追求夢想的鼓舞、堅定與信心!充滿智慧與策略!──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執行長 張祐誠志恆這本書對我來說也是當頭棒喝,原來愛自己的方式雖然有很多,但可以從放棄改變別人開始。回頭想想身邊那些對你來說重要的人,究竟是幫助了你,還是綁住了你,或許你會發現,當你的人生都花費在替別人負責,那麼你也很難有心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期待我身邊每一個對未來不安惶恐的朋友,都能透過志恆老師的引導,學會勇敢替自己做出選擇,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替自己的選擇負責。祝各位勇敢邁步,閱讀這本書讓你的人生無比精采。──星合有限公司創辦人 陳星合終於有一本書願意告訴我們,「叛逆」或許也是維持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家‧諮商心理師 許皓宜志恆老師告訴過我,每個人天生就有充分的能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是我們的權利也是責任。這本書不但給我們觀念,也有實際的步驟與做法,在走上自己道路的同時,妥善處理家人的過度關心或過度擔憂,也很重要。我和志恆老師一樣,離開預期的人生軌道、踏上自由工作之路,書中許多情境讓我反思自己的經驗,如果能早點具備這些心理建設,不知道有多好!──自由作家 劉揚銘這本書既是「逐夢寶典」,也是「溝通教戰手冊」。記住,你的人生絕對不只這樣。別把得不到家人支持,當做不願勇敢向前的藉口。請你先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才夠格爭取夢想的入場券!──作家‧教師 歐陽立中無論父母以何種方式撫育我們,在我們身上留下了祝福或是束縛,我們還是可以、也有方法,照顧自己重新長大。──大休息心理諮商所所長 鍾國誠【人生,不要到了背負一堆責任後,才開始後悔】電機科系畢業的我,到了35歲才開始轉換人生跑道,成為現在因熱愛而做的親職教育講師。如果人生能夠倒退,我希望自己能夠像陳志恆老師書中所說的,在學生時代就叛逆一點、獨立一下、堅決一些,提早思考自我才能與找尋內心所要的,因為~人生是自己要過的,不要到了背負一堆責任後,才開始後悔,被現實生活與社會期待的牢籠所囚禁,很難跨出此步伐。──親職教育講師 澤爸

【內容簡介】是愛,還是礙?當夢想不被親人支持時,是該委屈求全,還是大膽衝撞?20道溫柔練習,讓你掙脫綑綁,勇敢做自己!廣受好評暢銷書《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陳志恆――10年校園輔導經驗,終日與青少年為友的諮商心理師,引領你化家庭的束縛為支持,朝著自己的夢想邁進!別被「套上公式」的人生困住,活出獨特的自己實踐自我,親情不終結;阻擋的手,也可成為擊掌的手「我想自行創業,但父親希望我考公職……」「我想繼續念書,但家裡的經濟需要我……」「我想出去闖一闖,但媽媽說這樣整個家就垮了……」阻止你前進的,往往是以愛為名、情緒勒索、有著控制欲的壞掉的大人。他們將自己的經驗或遺憾,套用在你身上,當你喪失了主導權,人生注定失去方向。不過事實上,除了你自己,並沒有人能夠綑綁住你。當下的你,或許身不由己,但你有方法,可以擁有父母的愛,同時能掙脫親情的羈絆,勇敢走自己想走的路,做你想做的事。本書獻給所有在「父母期望」和「自己希望」夾縫中掙扎的朋友――.面對夢想,你有多想要?.如何面對不被家人支持的痛苦.別把得不到家人的支持,當做不願勇敢向前的藉口.帶著家人的愛往前走,一點都不能少.你不需要刻意地想去改變任何人.深度理解是邁向改變的開始.保持距離,用空間換取情緒的自由.創造機會讓家人參與你的夢想與計畫.讓自己的改變,造就家人間彼此的「各就各位」【各界推薦】彰化縣懷抱教育文化協會理事長 王雅玲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吳姵瑩種子心靈事業有限公司‧助人工作者 邱瓊慧心理師‧輔導教師‧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 林子翔諮商心理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中學輔導教師 林上能諮商心理師‧作家 胡展誥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召集人 胡嘉琪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執行長 張祐誠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星合有限公司創辦人 陳星合諮商心理師‧作家 許皓宜自由作家 劉揚銘作家‧教師 歐陽立中大休息心理諮商所所長 鍾國誠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光是在這個世界上好好活著,就是一門艱難的功課。透過志恆的新書,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權利像貓咪一樣,只要存在就是幸福。──彰化縣懷抱教育文化協會理事長 王雅玲認識志恆老師好幾年,看見他努力不懈地走在協助年輕人認識自己並找到人生方向,也協助父母與孩子更融洽的相處,這本書的問世相信可以幫助更多人擁抱自己的人生!──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吳姵瑩志恆心理師結合自己生命的體會、實務現場的觀察以及深厚的助人專業,為所有想「做自己」也想「對家人忠誠」的人,指引一條脫困解苦之道――每個人都有責任回應生命交付給我們的任務,透過自我實現好好照顧自己的人生,也把屬於別人的責任還給別人。──種子心靈事業有限公司‧助人工作者 邱瓊慧透過「覺察」「準備」「蛻變」與「行動」,志恆以精準的筆觸,帶出每位主角內在的掙扎與痛苦,更深入家庭裡複雜難解的互動關係。他將提供讀者一條生命轉化的途徑,開闢生命的疆域。──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 林子翔隨著志恆溫暖且堅定的文句,適當地與家人建立心理界限,逐步漸進地爭取理解和認同,活出自己滿意的人生!──諮商心理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中學輔導教師 林上能志恆是一位外表看起來很安定、血液裡卻充滿叛逆與冒險基因的心理師。翻開這本書,可以陪伴你長出獨立的勇氣!──諮商心理師‧作家 胡展誥志恆除了跟你站在同一邊批判這些以愛為名的綑綁,他還誠實地告訴你,年輕人,你的人生就是要自己負責任的。──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召集人 胡嘉琪這是一本警醒我們「為自己負責」的書,從中可以感受到志恆對於年輕人追求夢想的鼓舞、堅定與信心!充滿智慧與策略!──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執行長 張祐誠志恆這本書對我來說也是當頭棒喝,原來愛自己的方式雖然有很多,但可以從放棄改變別人開始。回頭想想身邊那些對你來說重要的人,究竟是幫助了你,還是綁住了你,或許你會發現,當你的人生都花費在替別人負責,那麼你也很難有心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期待我身邊每一個對未來不安惶恐的朋友,都能透過志恆老師的引導,學會勇敢替自己做出選擇,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替自己的選擇負責。祝各位勇敢邁步,閱讀這本書讓你的人生無比精采。──星合有限公司創辦人 陳星合終於有一本書願意告訴我們,「叛逆」或許也是維持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家‧諮商心理師 許皓宜志恆老師告訴過我,每個人天生就有充分的能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是我們的權利也是責任。這本書不但給我們觀念,也有實際的步驟與做法,在走上自己道路的同時,妥善處理家人的過度關心或過度擔憂,也很重要。我和志恆老師一樣,離開預期的人生軌道、踏上自由工作之路,書中許多情境讓我反思自己的經驗,如果能早點具備這些心理建設,不知道有多好!──自由作家 劉揚銘這本書既是「逐夢寶典」,也是「溝通教戰手冊」。記住,你的人生絕對不只這樣。別把得不到家人支持,當做不願勇敢向前的藉口。請你先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才夠格爭取夢想的入場券!──作家‧教師 歐陽立中無論父母以何種方式撫育我們,在我們身上留下了祝福或是束縛,我們還是可以、也有方法,照顧自己重新長大。──大休息心理諮商所所長 鍾國誠【人生,不要到了背負一堆責任後,才開始後悔】電機科系畢業的我,到了35歲才開始轉換人生跑道,成為現在因熱愛而做的親職教育講師。如果人生能夠倒退,我希望自己能夠像陳志恆老師書中所說的,在學生時代就叛逆一點、獨立一下、堅決一些,提早思考自我才能與找尋內心所要的,因為~人生是自己要過的,不要到了背負一堆責任後,才開始後悔,被現實生活與社會期待的牢籠所囚禁,很難跨出此步伐。──親職教育講師 澤爸 【作者簡介】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也是情緒調適專家。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曾終日與青少年孩子為伍,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在經歷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人生急轉彎,辭掉穩定的教職,離開校園,走入社區,遠大的心理助人夢正要展開……著有《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學經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畢業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諮心字第001155號)美國NLP大學認證高階訓練師(Master Trainer)全球NLP訓練與諮詢社群(GTC)認證成員臺灣神經語言程式學學會(TBNLP)常務理事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訓練合格治療師愛心理(iSpace)管理顧問公司特約講師曾任國立彰化高商輔導教師、輔導主任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www.facebook.com/ALguidanceUdn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blog.udn.com/heng711/article 【目錄】推薦序 勇敢扛起屬於你的人生責任 胡嘉琪推薦序 當他說,我學會了放棄 歐陽立中前言 好想勇敢做自己第一章 覺察:那條看不見的繩子1面對夢想不被家人支持的痛苦2是愛還是礙?看懂家人之間的情感流動3總是回頭照顧家人需求的孩子4試圖保護家庭避免分崩離析的孩子5在內心否定雙親的孩子6深度理解是邁向改變的開始第二章 準備:勇敢做自己的先決條件7別傻了!你無法改變任何人8面對夢想,你有多想要?9除非自己能支持自己,才有資格請求別人的支持10別把得不到家人支持當做不願勇敢向前的藉口11整體平衡―面對人生的變動,你能接受嗎? 第三章 蛻變:選擇只帶走愛,其餘的交還給家人12邁向真正的獨立成熟13每個人的人生只能由他本人去照顧14把過度承擔的部分交還給家人15帶著家人的愛往前走,一點都不能少16練習自我強化,豎立人際界線第四章 行動:掙脫家人情感綑綁的行動策略17堅定表達:尋求理解與支持18妥協證明:用時間換取空間19保持距離:用空間換取情緒自由20得寸進尺:促發能改變立場的實際行動結語 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夠綑綁住你 【內容連載】前言 好想勇敢做自己二○一七年底,《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一書出版,裡頭提到許多我在從事心理助人工作時與青少年孩子互動的故事。我觀察到,孩子的問題常常不是來自孩子本身,而是身邊朝夕相處的大人壞掉了,尤以父母師長帶來的傷害最大。而當大人改變時,孩子就會改變了。這本書問世後,引發大量的迴響,特別是高中生、大學生,也有剛步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他們已經是「大孩子」了。他們告訴我,他們就是書中所描述的「受傷的孩子」,即使長大了,傷口仍未能完全癒合,隱隱作痛。更麻煩的是,我彷彿可以聽到他們以近乎求救的語氣呼喊著:「至今,我仍受到壞掉的大人控制著,不能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他們被綑綁在親人以愛為名的控制之下,動彈不得。想要大膽衝撞,下場便是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衝突與情緒風暴。大人的期待是如此沈重,讓孩子承擔不起,更難以往前走向屬於自己人生的道路。因此,我常在各種公開或私下的場合,被這些大孩子問到:「我有夢想想要實現,但父母及家人反對,我該怎麼辦?」我總會告訴他們:「現在你已經長大了,想要做什麼,如果不是違法亂紀,有誰可以攔阻得了你嗎?」大孩子們會說:「可是,我無法不在乎父母及家人的感受呀!」是呀!真正讓孩子無法獨立成熟,擁有人生主導權的,是一條無形的繩子,連結在孩子與家人之間,亦即親人間的情感綑綁。因為這條繩子,有的孩子必須自我犧牲以忠誠於家人、必須順服聽話以獲得情感歸屬、必須過度承擔大人的期待以感受到自我價值……等。在家人的情緒綑綁下,我們會覺得勇敢做自己是一件背叛家人的事情,我們會覺得不顧家人反對去追逐自我實現會讓家人失望,我們會覺得獨立自主就無法照顧到父母的心情了;因此,內心的罪惡感讓我們不允許自己真正長大,持續停留在孩子狀態中,更別說去實現那些不被家人支持的夢想了。然而,人類群體生命系統的運作,是持續往前走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生命系統中的一分子,也為生命系統的發展與延續而服務。當你裹足不前,或總是回頭顧慮著家人時,正悖逆了生命系統交付給你的任務,你的人生不會因此活得比較好,對系統的發展也沒有任何好處。因此,從系統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終將要脫離父母而獨立成熟,終極目標就是活出屬於自己的面貌,因為自我實現而發光發熱,對生命系統的發展有所貢獻。這麼說起來,所謂叛逆,實際上是站得住腳的舉動,而邁向獨立,也不需要帶著罪惡感。明白了這一點,這些大孩子們必須學習去面對與因應那些來自親人情感綑綁而生的痛苦,同時勇敢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於是,我開始醞釀寫出一本書,能和大孩子們分享如何名正言順地叛逆與獨立,也就是有效斷奶。二○一八年五月,我受邀為國立清華大學TED講座的主講人,講題為「好想勇敢做自己」,與大學生們分享如何面對自己的夢想不被家人支持的困境。因為準備這場演講,我開始認真構思本書的架構,動筆書寫,進而完稿出版。在這本書中,我會與讀者分享如何面對想要做自己卻不被家人支持的困境,進而拿回人生主導權,邁向真正獨立成熟的心法與技法。除了一些實際上要掙脫家人情感綑綁的行動策略,包括堅定表達法、妥協證明法、保持距離法,以及得寸進尺法等(本書第四章),本書花費更大的篇幅聚焦在成為一個獨立成熟的人的心態準備上。包括,看懂家人之間愛的流動是如何綑綁住你(本書第一章);認識真正獨立成熟的行為與條件;體認到你無法要求任何人支持你的夢想;確認你是真心想要實現你的夢想;在大膽行動前做好個人內外在平衡的評估與準備(本書第二章)……等。另外,你也會在書中學習到幾個處理與家人或父母之間,剪不斷、裡還亂的心理自助技巧,幫助讀者提升面對家人強力反對時的內在力量。這些技巧大多來自簡快身心積極療法及神經語言程式學(NLP),除了我個人親身體驗過外,也大量用在助人實務工作中,效果良好。《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一書或許點醒了一些壞掉的大人,開始懂得自我維修;但是,受傷的孩子正逐漸長大中,即將邁向人生的新階段,他們往往帶著傷,同時持續活在父母的不合理的期待之下,而無法真正獨立,必須長期處在孩子狀態中。於是,他們也可能成為下一個壞掉的大人。因此,我有必要幫助這些痛苦中的大孩子,掙脫家人及父母的情緒綑綁,認清人類活著的目的之一,便是邁向獨立成熟。當一個人能夠了無遺憾地獨立做自己,便能夠允許及尊重下一代用自己的模樣展翅高飛;如此,那些代代複製的無奈與痛苦,便能真正地被劃下句點,而能給出下一代繼續往前走的力量。自古以來,邁向獨立成熟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卻是一件值得追求的目標。反觀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也不斷經歷「聽話」和「不聽話」這兩個選擇。在幾個重大的生涯抉擇中,有時候,我選擇聽父母的話,做個乖孩子;有時候,我選擇傾聽自己的聲音,但卻得承受父母失望的眼光。我不是特例,我曾協助過的案主及周遭的朋友,以及許多不曾謀面的網友(透過網路告訴我他們的成長故事),都有著類似的際遇與掙扎。而或許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也深有同感。因此,在本書中,你會閱讀到許多案例故事,某些經歷或許似曾相識,因為你也有著類似的經驗。這些案例有的來自於周遭親友的陳述,有的則是我曾幫助過的個案或課程中學員的故事,為了保護他們的隱私,在身分、背景及故事情節上,我都做了大幅的修改。在你閱讀完本書後,除了更知道如何面對夢想不被家人支持的困境外,我衷心期待你能明白一件事:是否要大膽追夢,獨立自主,一切取決於你,而不是別人。終究,你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的責任,當你願意自我負責時,那一瞬間,人生主導權已經掌握在你的手中。1面對夢想不被家人支持的痛苦家銘最近很苦惱,與父母冷戰了將近兩個禮拜。家銘在國營事業的資訊部門任職將滿六年。大學畢業後,苦讀了兩年書,經歷了幾次落榜的打擊,總算擠進了公職的窄門。三十歲左右,捧著人人稱羨的鐵飯碗,由於工作認真,被單位裡視為最可能升遷的潛力股。然而,家銘卻萌生退意,近來常出現離職的念頭。原因是,日復一日的公職生活雖然穩定,卻常感到索然無味;雖然工作內容與自己的專長相符,不排斥也不討厭,但每天盡是到各單位修繕電腦、採購及更換資訊設備等,總覺得自己的人生不甘如此。另一方面,家銘在網路上十分活躍,常在論壇或自己經營的部落格中回答網友各種電腦資訊的問題,人氣頗旺,甚至有幾家廠商前來洽談合作的可能性。家銘下班後便埋首網路中,分享簡易的電腦使用技巧,生活化又貼進大眾需求的筆觸,深獲讀者共鳴。最近,幾位大學死黨三番兩次來找家銘,他們想成立一個資訊系統公司,希望藉助家銘的資訊專長以及在網路上的高人氣。家銘覺得,自行創業承接客戶的案子,確實深具挑戰性,也相當吸引人,做得不錯,收入會比現在多更多。更重要的是,自己終於能夠在資訊領域一展長才。家銘盤算著,如果要這麼做,非得將工作辭掉不可,才能專心投入公司的營運中,也能避免公職人員不得兼職的尷尬窘狀。想到自己可以脫離千篇一律的生活,做著自己真正熱情的事情,同時有著豐厚的收入,心裡頓時雀躍不已。家銘知道父母這一關不好過,將這念頭深藏心中半年多,最後鼓足勇氣開口與父母商量了。「你確定要這麼做嗎?好不容易捧了個鐵飯碗,別人想捧都捧不著,你卻要放棄,以後一定會後悔的!」家銘的父母在退休前,都是小學教師,認為從事公職薪水充裕又有保障,是祖先有積德,前世修來的福氣。家銘告訴父母,自己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絕對不會後悔。「我們分析給你聽,辭掉工作的風險太大了。雖然現在你的部落格經營得不錯,人氣也很旺,但是創業成立新公司和在網路上回應人們的問題是很不一樣的!」「每個人在工作上都會遇到倦怠期,轉個念撐過去就好了。看你之前不是做得好好的,沒有必要覺得乏味了就辭職。像現在邊工作邊經營網路,不是挺好的嗎?有保障同時又兼顧自己的熱情,不是嗎?」父母說的不是沒道理。然而,家銘告訴他們,自己不是工作倦怠,而是想要投入更有熱情的事情中,大顯身手。全職工作只會綁手綁腳,家銘不甘於自己的人生只是如此。而且,沒試過,怎麼會知道。「你想想看,你還沒結婚,也還沒交往對象。頂個國營事業員工的頭銜,未來要找對象容易多了,別人也比較願意幫你介紹。沒個穩定工作,有哪個女孩子會想嫁給你。本來你行情看好,一辭職馬上身價大跌!」家銘心裡氣憤著,我不需要你們幫我介紹對象,婚姻的事情,我可以自己處理。眼見與父母討論沒結果,只會越講越氣,乾脆不講了。這幾天,母親找到機會便告訴家銘:「你說你想辭掉工作的事情,我跟你爸擔心得不得了。我們都這把歲數了,可以不要再讓我們擔心了嗎?」「我和你爸都退休了,家裡也沒有事業或多餘的家產,你把穩定的工作辭掉創業去,要是萬一將來失敗了,該怎麼辦?我們可沒有多餘的錢支助你。」家銘心想,我的人生自己負責,不需要你們支助,退休金自己留著用吧!母親見家銘總是面無表情,沒有回應,便使出溫情攻勢:「你不要怪爸爸媽媽不支持你,我們這麼做是不希望你受傷,是在保護你,我們是愛你的,你可以感受得到嗎?或許我們的觀念比較保守,但我們是苦過來的,知道在經濟上擁有安全感有多麼重要,當然也希望你可以安穩地好好過一生。」其實,家銘完全可以體會父母的善意,也知道父母只是想保護兒子免於失敗或經濟匱乏的痛苦。但不知道怎麼著,這番溫情的話語,卻只讓家銘越感怒火中燒。家銘不解地說:「你們辛苦地栽培我念書,期待的不就是要我可以大展長才,創造自己理想中的人生。怎麼現在我想展翅高飛,更上一層樓,你們卻阻止我了?」家銘從小的成績優異,高中時在全類組名列前茅,大家都看好他可以考取個名聲響亮的大學的醫學系或電機系。後來,家銘依興趣選讀了資工系,父母雖不很滿意,卻也還能接受。為了獲得父母十足的肯定與讚賞,家銘在課業上相當勤奮,每學期帶著書卷獎回家,換來的卻只是父母感到「還可以」的眼神。畢業後,家銘索性立志報考公職。知道自己考取的那一天,家銘見到父母臉上好久沒出現過的笑容,那是一種發自內心對兒子的肯定與放心。家銘總算安心了,幾年來與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總算在這一刻煙消雲散。「我們不是阻止你,也不求你的人生要多麼飛黃騰達,就只是希望你能夠過著有保障的生活,將來組個家庭,平凡安穩地度一生。」父母對家銘這麼說。騙人!騙人!全都是騙人的!如果當初不期待我很有成就,為何我沒有選擇你們眼中的熱門科系就讀,就不願意肯定我?你們不就是希望我透過進入熱門科系以晉升人生勝利組嗎?而現在,我想更進一步展翅高飛,你們卻又要我別飛太高、飛太遠,因為太高、太遠很危險,在地平線附近就好。此刻,家銘突然看清了真相。原來所謂的展翅高飛,其實只能有一種姿態,就是父母期待中的那一種。在兩種無法並存的渴望中來回穿梭─―被認同VS.做自己說穿了,家銘這一路走來,一直與父母之間有著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渴望獲得父母認同,另一方面又期待活出自己的樣貌。因此,每當面臨人生重大決定,或者進入人生不同階段時,家銘總會回過頭去看看父母的眼神,究竟是肯定的,還是失望的;是讚賞的,還是不安的。會如此在意父母的評價與觀感,是因為,我們的生命來自於父母,生命力量最初的來源也是父母,因此,我們天生便會用盡各種方式與父母保持連結。若能獲得父母的肯定與認同,內在與父母之間的那份情感連結,便有了安全感,在人生路上因而有了力量,也走得更為踏實篤定。然而,當孩子漸漸長大了,當另一個發展需求「獨立自主」――想要擁有自己的人生主導權――逐漸浮上台面時,卻不受到父母認同或支持時,孩子便會陷入痛苦之中,一方面「好想勇敢做自己」,但又擔心與父母之間斷了連結。特別是,父母不支持就算了,還可能會透過各種綑綁情感的言語,讓孩子的內心充滿罪惡感。「我們這麼辛苦把你養大,你怎麼就不能聽我們的呢?」「聽我們的不會錯,這一切都是為你好,爸媽怎麼會害你呢?」「我們年紀都這麼大了,拜託你別再讓我們擔心了,好嗎?」「現在不阻止你,要是你搞砸了,我們一輩子都會良心不安!」「如果你愛我們的話,就要聽話,好嗎?」我們都很熟悉這種語言,是包裝在愛與關懷之下的情緒勒索,背後傳遞出更多的是恐懼與匱乏。於是,許多懷抱著夢想的年輕人,便陷入矛盾掙扎之中:「到底要順應父母的要求,還是豁出去闖一闖?」代代傳遞的委屈與遺憾我看過許多人,最終妥協於情感連結,畢竟,冒著與父母家人決裂的成本太高,不如就乖乖聽話,順從父母的安排,心裡盤算著,當過得不如意時,再把責任推給父母:「都是你們害的!」實際上,這是一種還處在孩子狀態,無法自我負責的行為表現。最終,這些人的內心總有著委屈與遺憾。一方面,總覺得自己為了讓父母安心而犧牲自己,是父母虧欠自己,沒有滿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機會,有著未竟的缺憾。他們便可能在有了孩子之後,將這些積累心中已久的委屈與遺憾,不自覺地投射到孩子身上,也要求孩子要聽從父母的安排,複製了上一輩對待子女的行為模式。過去我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時,常要處理親子關係衝突的問題。這些衝突常來自於孩子與父母在某個決定點上意見相左,僵持不下。印象中,有個孩子對目前就讀的科系興趣缺缺、欲振乏力,萌生了轉換跑道的念頭,但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孩子與父親的對話是這樣的:「為什麼我不能休學重考我想就讀的科系呢?」「為什麼沒事一定要休學重考呢?這樣就浪費一年的時間了。」「可是,我對現在念的科目一點興趣也沒有,真的很痛苦!」「沒興趣?我看你是不夠努力吧!如果轉了跑道,又說自己沒興趣,難道還要重考嗎?」「你真的很奇怪,為什麼總要對我這麼沒信心?」「不是沒信心,我是擔心你的前途。我以前也沒念我喜歡的科系,還不是聽你阿公的話,撐著撐著就畢業了,現在才有能力養活你們,不然你們要怎麼長大、怎麼讀書?」「你是你,我是我,你要聽阿公的話,不代表我也得這樣子呀!」「別說了,你給我繼續讀下去就對了!」父親轉過頭來看著我,說:「老師,我是不會答應他重考或轉學的,我決定的事情,找誰來講都沒用!」類似的對話情境真是多到數不清,或許,在這些盛氣凌人的大人心底,埋藏著這樣的小劇場:「如果我沒辦法主導自己的人生,那麼,我總可以要求我的孩子聽我的話吧!」這是把孩子當做自己個體的延伸的一種觀念,使得一代又一代都被綑綁住,都無法真正地獨立自主,而只能透過期待與要求下一代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來滿足擁有人生主導權的需求,充其量,自己也是個未能充分長大的成人罷了!我認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是能夠「自我決定」與「自我負責」的。也就是,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同時勇敢地成為那個心目中理想的自己,並為一切後果負起完全的責任。不論結局是好是壞,都是自己的選擇,不該要求別人來為我們負責,或照顧我們的人生。追求獨立時無法避免的痛苦─―家人的情感綑綁實際上,當你成年後,如果想要去做一件事,是沒有人能夠攔得住你的,難不成,你的家人能用繩子把你綁住嗎?問題是,我們身上確實綁著一條看不見的繩子,那是家人之間愛的連結,聯繫起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也綑綁住個別家庭成員獨立自主的可能性。於是,要邁向真正的成熟,常常無法避免地得面對親人情感綑綁的考驗。因此,所謂「獨立自主」或者「做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是要擺脫這條無形繩子的綑綁,就得用盡全力,而多的是臣服在這條繩子之下,最後,也認同這條繩子,心甘情願地被綑綁,甚至用這條繩子去綑綁住自己的下一代。當你正面臨夢想不被家人支持的痛苦掙扎中時,你得知道,實際上讓你痛苦的,是那條看不見的繩子。因為,在這條繩子上,摻雜著愛與恐懼等矛盾卻同時並存的成分,讓你在追夢的過程中,時常心生罪惡、恐懼、信心不足且匱乏無力。解套的第一步,就是承認這份情感牽絆的存在,並且去看懂它的運作模式,以及對你的影響。你明明知道沒有任何人能夠綁住你,但你仍然裹足不前。那是因為,你還沒看懂家人之間的情感流動是如何運作,透過這條看不見的繩索,把你牢牢綁住,動彈不得。唯有你真正看懂與充分理解,才有可能擺脫這些情感束縛,獲得真正做自己的自由。19保持距離:用空間換取情緒自由讓距離成為家人間情緒衝突的緩衝墊如果你的父母或家人,總是要求你去做些你不想做的事情,總是強力反對你去實現你的夢想;每當你們談起關於夢想的計畫時,雙方就會大動肝火,不歡而散,那麼,你可能需要試著與你的父母或家人保持一點距離,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搬出去住,而且是離家鄉有點遠的地方。請注意,這麼做的前提是,你已經成年了,而且有著經濟獨立的能力,不需要再向家裡要錢才能過生活。如果,你還沒到達法定可以獨立做決定的年紀,請再忍忍吧!如果,你還沒辦法靠自己養活自己,請先計畫發展出基本經濟獨立的能力。如此,你才有足夠的籌碼離家在外獨自生存。離家,並不是負氣,也不是故意要讓家人擔心、難過或心生罪惡,或者逼著家人對你的夢想妥協,而是要讓距離成為彼此衝突或情緒壓力的緩衝器。如此,你才不用耗費太多的心思在招架或照顧親人的情緒上。面對家人的反對,如果你已經長時間且反覆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意向,也早就透過妥協來換取證明自己的空間了,家人仍然強硬反對,甚至對你釋放更多情緒綑綁的訊息,令你窒息難耐時,搬離家中也算是不得已中的一個選擇。宇清不是特例,我也曾遇過幾個類似的案例,他們或許是我的朋友,或許是我的學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都選擇暫時離家。他們說:「家人見面每次都吵架,我如果不搬出去,有一天真的要拿刀相見了!」「與其在與父母爭執中度過每一天,不如透過距離讓我們保持美感。」「離家可以讓我更專注,減少被他們的負能量給影響。」對於許多想要獨立做自己的人,離家或許是條必經之路了。保持距離,讓關係更親密事實上,人與人的相處,本來就該保持著一定的物理空間距離。在一般的社交場合,我們常會根據關係的親疏遠近,決定與他人的身體保持多少距離,才會感覺到自在。隨著不同的年齡發展階段,我們期待與他人之間互動的距離,也會有所變動。一個剛出生的新生兒,是無時無刻都渴望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黏在一起的。甚至,有些心理學派的觀點是,新生兒在心理上無法區分自己與照顧者,期待自己的需要能夠立即地被滿足。而照顧者對新生兒需求的及時回應與否,也會是日後孩子長大時,一輩子信任感與安全感的來源。當我們脫離了嬰兒時期逐漸長大後,會開始與主要照顧者分離,試著去探索這個世界,同時也開始建立起與主要照顧者之外的人際關係。即使仍強烈需要照顧者提供情感上的回應,以及生存所需的支持,但會逐漸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這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更為明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伴隨著生理上劇烈變化而來的,是心理及行為上逐漸構築起專屬於自己的堡壘,並派兵駐守,嚴加戒備,不容許被任意侵犯――也許是自己的房間、自己擁有的物品,或者是自己的身體。父母若能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道,必須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獨立性與自主權,否則肯定會時常與孩子發生衝突。逐漸地,一個人會透過人際互動的摸索,發現自己習慣與他人保持多遠或多近的距離,才會感到舒適自在;也會在人際關係中觀察到他人期待獲得個人的空間範圍有多少,這樣的判斷能力稱為人際敏銳度。即使是在親密關係中,也需要與另一半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有時候,保有一段自己不被打擾的獨立時空,反而能增加彼此的親密度。這也意味著,當親密關係中的雙方,都能被允許獨立做自己時,便是對自己與對方有足夠的信任與尊重,往往能夠提升親密關係的相處品質。相對的,許多親密情感中的爭執與衝突來源,就是無法理解、尊重及允許對方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或者,彼此在空間距離上擁有各自的需要與期待,無法相互配合。離家,別忘了帶著家人的愛一起走傳統上,離家本來就是一個長大與成熟的象徵。透過這個過程,在物理位置上從自幼成長的環境出走,在心理上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不被打擾的神聖空間,而能完整擁有自己的主導權與獨立性;相對地,也必須為自己負起完全的責任。當然,你也許不需要真的搬離原生家庭,才足以代表你長大成熟了。而是,你的心智與行為能夠不再依賴他人,能夠照顧自己與照顧他人,同時為自己負起完全的責任,即是成熟的證明。然而,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透過離開家,才能真正地向照顧者宣示,我們已經準備好獨立自主了。請永遠記得,離家只是為了減少衝突、減少被情緒綑綁,讓自己更為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物理距離不該成為心理隔閡的來源,即使沒有相處在一起,請將家人或父母仍然放在你心中重要的位置,也就是,持續保持著情感連結。還記得3-4學到的「借父母力法」嗎?這時候,就是借父母力法派上用場的時候了。除了真誠地去接受父母帶給我們的生命力量外,更進一步去感受父母傳遞給我們的愛與支持,在我們身上被擴散與強化的感覺。此刻的你,會清楚知道,當你朝著系統的方向往前走時,看起來是遠離了身後的父母,但彼此的情感連結,仍然緊緊相繫。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