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战国史 /

  • 點閱:14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本書系細講中國歷史叢書之一。全書分10章35節,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進入了諸國爭雄的時代。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在七國並立、變法改革、合縱連橫等重要歷史階段和歷史事件的敘述中,凸現出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結合文獻和文物,通俗考釋為后世傳誦的典故。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以及歷史地圖。於凱,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社會歷史與文化研究,尤其關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傳統中國社會管理思想等。代表作有《戰國秦漢的國家與小農》、《從戰國農業政策看國家與小農的共生互動關系》、《戰國古代國家化進程中的邑落結構變遷》、《中國傳統社會保障的歷史淵源及其特質》等,合著有《趣味歷史》、《器之藏:現代考古學視野下的中華古代文明》、《國學經典導讀》。現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授。

序一序二導語第一章 「戰國」:大變革之時代 第一節 「戰國」之名的由來 第二節 戰國歷史的起點 第三節 戰國歷史的分期第二章 宗法國家的凋零 第一節 三家分晉 第二節 田氏代齊第三章 列國變法 第一節 李悝變魏 第二節 吳起變楚 第三節 申不害相韓 第四節 鄒忌相齊 第五節 商鞅變秦 第六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第七節 燕噲讓國與燕昭圖治第四章 戰國制度變遷 第一節 戰國制度變遷的總體趨勢 第二節 戰國官制的變化 第三節 中央與地方:郡縣制度的建立 第四節 鄉里制度:基層社會治理架構的形成 第五節 軍功爵制:居民政治身份的重塑第五章 戰國生產方式的變革 第一節 國家授田制的推行 第二節 編戶齊民的出現 第三節 小農生產方式的確立 第四節 小農與國家間的共生互動關系第六章 列國爭雄 第一節 魏國始強 第二節 齊魏爭霸 第三節 秦之崛起 第四節 合縱與連橫 第五節 齊燕互侵 第六節 秦的遠交近攻 第七節 秦滅六國第七章 兼並戰爭形勢下的軍事變革 第一節 戰國兼並戰爭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列國軍事變革措施 第三節 戰國軍事技術的發展 第四節 戰國時期軍事理論的創新第八章 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一節 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 第二節 戰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 第三節 戰國時期的商品流通、市場與貨幣 第四節 戰國時期城市的發展第九章 戰國時期社會階層的分化 第一節 小農階層的分化 第二節 豪強地主和軍功地主的出現 第三節 戰國時期的奴隸 第四節 戰國士階層的變化 第五節 商人階層的興起與社會風氣變化第十章 百家爭鳴 第一節 戰國諸子之學的興起 第二節 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說 第三節 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 第四節 戰國時期的墨家學說 第五節 戰國時期的法家學說 第六節 戰國時期的名家學說 第七節 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學說第十一章 戰國風雲人物 第一節 吳起:執着功名,興魏變楚 第二節 商鞅:變秦易俗,峭法任力 第三節 孫臏:身殘志堅,兵法修列 第四節 「戰國四公子」:封君與門客 第五節 張儀: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第六節 蘇秦:信如尾生,諜間齊燕 第七節 范雎:睚眥必報,快意恩仇 第八節 穰侯魏冉:權傾六國,身折勢奪 第九節 呂不韋:奇貨可居 第十節 屈原:汨羅悲吟 第十一節 荊軻刺秦:悲壯的余音第十二章 考古發現所見戰國歷史 第一節 消失的古國:中山國 第二節 遠古的樂聲——曾侯乙墓編鍾 第三節 官員「喜」與他的事業 第四節 兩千三百年前的家信 第五節 楚竹書背后的精神世界附錄 附錄一 戰國大事記 附錄二 戰國時代列國世系簡表 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 戰國時期中心區域圖結束語后記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