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 : 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 /

  • 點閱:31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透過紐約等四個城市的真實探訪案例與數據調查,探詢社區面臨房價房租飛漲、居民被迫搬遷、社區文化崩壞的過程和背後原因,呈現城市被追求資本至上的理念扼殺、失能的血淋淋過程。★顛覆「人口搬遷和社區文化改變是個人品味選擇,所以無法也不應加以限制」的成見,剝離品味與文化的外衣,提點出都市變遷背後的政治與經濟之手。★如果將土地增值視為首要目標,對房地產買賣不加限制,社區潰散、住民流離失所都是合乎邏輯的正常結果。★從微觀的個人行動到鉅觀的政策倡議,我們有權利也有責任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買得起房子,就有未來了嗎? 買不起房子,只要用租的,就沒問題了嗎?當房價地價攀升,鄰居漸漸換人,不只你沒地方安身立命,這座城市也在死去!用房地產帶動經濟,是台灣長年以來官方民間許多人相信的拯救景氣藥方。不過,蓋新房、炒地皮、外部企業投資和高級資產階級入住,真的能讓城市更有活力嗎?讓我們先設想,有個房價和租金相對便宜的社區,原本就住有一群居民,或許還有自己一套富有特色的文化。後來有些外來的人們搬進社區,有的人喜歡它房價便宜,有的人喜歡它的文化……漸漸地遷入人口越來越多,社區舊有的生活方式消失,樣貌也有了改變,原本沒有的連鎖餐飲、服飾、售貨店面紛紛駐點,銀行、房地產和大型資本集團也注意到這塊小地方。最後社區蓋起了一棟棟豪華昂貴的房屋,住在裡面的人和以前的人群截然不同,街上看起來繁華興盛,雖然店家已經換過不只一輪,難再看到舊有的老店。那麼,消失的店家和原本的居民跑到哪裡去了呢?這個又稱作「縉紳化」的情節在台灣各地都似曾相識,美國更是從一九七○年代以來就有許多城市陸續經歷,還有建築學者專門研究這個現象。作者彼得·莫斯科威茨就住在著名都市計畫研究者珍雅各最鍾愛的紐約一角,但即使是這樣的地方,經過房價房租攀升、居民洗牌的過程,也失去了顏色。以包括紐約在內的四個城市為例,莫斯科威茨拿出身為著名大報記者的追根究柢精神,追蹤了縉紳化怎麼蠶食鯨吞一個個街區,把原本因為人們聚居而形成的城市變身為不顧居民需求的資本生產工具。更重要的是,他也以生動的實例訪談指出,這些街區變化不只是文化和消費者品味選擇的結果,而是有政府的政策和「城市即生意」的意識形態和資本在背後操盤。本書提點我們,城市是由強大的利益所形塑,而透過指認出這些特殊利益,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設計,去重新塑造城市。當城市回歸為人們而存在,不用再擔心居住和生活的權利被搶走,安居樂業的一天才有可能到來。

作者/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專職記者,文章見於《紐約時報》、《衛報》等報紙以及《紐約客》、《Wired》、《Slate》、《New Republic》等著名雜誌。他生於紐約,也長於紐約。譯者/ 吳比娜台大城鄉所,哈佛公共政策與都市規劃碩士,曾任職建築師事務所、民間基金會,參與多項規劃與社區營造專案。喜歡在大街小巷趴趴走,在社區大學開設「城市散步」課程,希望促進人對城市環境的連結。合譯有《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明日的農場》等書。譯者/ 賴彥如台大外文系、社會系雙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目前從事社區營造、規劃與藝術策展工作,和文史、空間、生態有關的事都忍不住想了解。相信城市的偉大來自她包容小眾的能力。自由譯者,作品散見於環境、文化、城鄉領域,合譯有《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