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台灣以左 亞洲之右 : 實驗電影的亞洲實踐與研究 = West of Taiwan, east of Asia : a study of Asian experimental film /

  • 點閱:13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本書出版構想從2009年發端,長達六年的醞釀與準備已呈現一個完整的面貌。繼《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台灣實驗電影研究》於2013年出版後,編著者吳俊輝以《台灣以左,亞洲之右——實驗電影的亞洲實踐與研究》,把長達十五年實驗電影的創作、研究、教學、推廣、國際與亞洲交流的實踐過程,作一豐碩的成果展現──跨越個人與集體、電影與當代藝術及前衛劇場、台灣與亞洲之間,最後才能將實驗電影的創作、策展、影展與展覽、跨領域藝術創作展演、亞洲交流、亞洲匯演、美學研究、書寫、論述、出版匯聚在一起。

亞洲的電影、藝術、文化的歷史與發展何其特殊而複雜,更何況是電影研究中極為陌生的亞洲實驗電影研究,要如何書寫亞洲實驗電影呢?

到底有沒有亞洲實驗電影美學嗎?如果有,亞洲實驗電影美學為何?如何進行亞洲實驗電影美學的研究?如何建構與發展亞洲實驗電影美學?

亞洲實驗電影的優勢為何?要如何找到亞洲實驗電影的位置與定位?

所有的提問,無不是本書於二十位的作者以實踐所做的回應。他們透過持續地自身歷史考掘與交互連結的對話才能進行書寫與建構亞洲實驗影像的脈絡與史料。本書就是透過一連串亞洲之間的相互提問、對話與書寫去進行亞洲實驗電影的探索,最終試圖提出一個非西方觀點的亞洲實驗電影的書寫與歷史脈絡,同時標示出台灣實驗電影在亞洲的位置關係,以及台灣作為實驗電影亞洲實踐的方法。

本書將台灣作為發散亞洲實驗電影的視線,悉心考察於亞洲各地區實驗電影暨影像發生源起與迄今之脈絡,並從諸多當代影像媒體、電影史、文化交流脈絡與影響、在地政策差異與社會變遷等等面向,以專論、藝術家論述、訪談、重要論壇記錄等形式,匯為書寫之巨冊,允為一亞洲地區內具代表性的實驗電影專書。

封面設計王志弘與內頁設計黃暐鵬。

編著者

吳俊輝

長期在台灣致力於實驗電影的創作、研究、教學、推廣與國際交流。美國紐約巴德學院米爾頓.艾佛利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主修電影製作。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藝術創作學士,主修電影製作。電影作品曾於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舊金山電影中心、紐約勞勃.畢克紀念電影實驗電影中心放映。《感傷之旅》(2003)獲2003年第五屆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最佳實驗片獎;《諾亞諾亞》(2003)獲2004年第六屆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最佳實驗片獎與第二十七屆金穗獎優等影片獎。2006年台北雙年展(限制級)瑜珈參展藝術家,展出《(男孩)轉世》(2003)與《歐洲甦醒》(2006)。2012年,三銀幕投影的影像裝置作品《迷霧傳說》在國家電影資料館與台北當代藝術館策畫的「胡說:八道─胡金銓武藝新傳」展出。2012台北雙年展「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參展藝術家,展出影像裝置作品《假想敵計畫1─戰地電影系列1-八二三砲戰》。2009年曾任第二屆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晰)」策展人、2009年EXiS首爾實驗電影展國際競賽評審、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特別放映─影像實驗室Doc EX!T策展人。EX!T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策展人至今。現任世新大學廣電系專任助理教授。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