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磋商之繩 : 謝德慶的行為藝術 1978-1999 /

  • 點閱:17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臺灣館代表參展
 


謝德慶自1978年起,在紐約開始進行以一年為單位的行為藝術:

1978-1979籠子
在自己搭建的籠子中,一年不說話、不能閱讀書報、不聽收音機,以及必須飲食。

1979-1980打卡
每小時打卡一次,並拍一張大頭照,為期一年。每次打卡完,必須離開工作室。

1981-1982戶外
一年不進入遮蔽空間,包括公車、地鐵、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

1983-1984繩子、藝術/生活
以一條八英呎繩子,與藝術家琳達.孟塔諾綁在一起一年,兩人身體不得接觸。

1985-1986不做藝術
一年之中,不做藝術、不讀藝術、不談藝術、不進入藝術相關場所。只有活著。

1986-1999不發表
不公開發表藝術家的生活與藝術,為期十三年。
 
作者許瀞月為研究謝德慶的行為藝術,曾於2007與2011年兩度赴紐約進行深度訪談。她結合多年的藝術史與理論研究,對照杜象、達達、弗拉色斯(Fluxus)、普普藝術、觀念藝術以及最低限藝術(Minimal Art)等;同時援引丹托、德勒茲與傅科的理論,並以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卡夫卡的小說精神,以及尼采的「永恆回歸」與「權利意志」貫穿全書。
 
作者提出「磋商」與「轉渡」的概念──「磋商」經常發生於日常生活中,不過在藝術中不僅是價值或條件的交換,而且是以心理學的「轉渡」,成就生命間的內在關係。謝德慶選擇在五十歲生日當天,即1999年12月31日,完成第六件作品,並當眾宣佈從藝術界退休,亦即是生命意義的轉渡。

許瀞月
 
藝術史與視覺文化評論人。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史博士,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現任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副教授,曾任職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並在2002至2003年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視覺藝術學院擔任訪問學人,以及2009至2010年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訪問學人。早年研究杜象、達達與弗拉色斯,開啟她個人對於藝術與社會文化的關懷,乃至於宇宙本體的思考。近二十年來,她為了進行田野訪談藝術工作者,行走於城市、山林與海濱部落,及島嶼之外,豐富了個人與藝術探索的生命能量。
 
近期著作
1999Duchamp and the New Methods of Art History
2014地下塊莖圖譜:安聖惠(峨冷.魯魯安)的藝術
2014Birdman in the Sky: En Re (Kulele Ruladen) and His Craftmanship
2015The Rhizome as Creative Act: The Art of An, Sheng-Hui (Eleng Luluan)  
2016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the Pacific’s Expansive Exchange Networks: Rahic Talif’s “The Typhoon Action Projects”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