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國家地理聖母峰 : 探索世界第一高峰的歷史.科學與未來 /

  • 點閱:20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這三個字,代表的不僅是地表高度的極限,也是人類冒險精神的極致。這三個字,喚起的除了挑戰極限的欲望,還有保護當地脆弱生態系的熱情。
美國聖母峰遠征隊在國家地理學會的贊助下,於1963年前往喜馬拉雅山,登上岩石和冰雪組成的8850公尺巨峰,成為第一支成功登上聖母峰的美國登山隊。其中兩名隊員從地勢險惡的西稜路線登頂,創下世界首例。
為了紀念美國遠征成功50周年,國家地理學會精心製作《聖母峰》一書,以最完整的資料和圖片,探索這座世界第一高峰的歷史、科學和未來。全書共304頁,集結動人故事、詳盡地圖、精采的插畫,和從未出版過的檔案照片,編輯成這一部豪華鉅作。
序言作者湯瑪斯‧洪賓醫師是1963年遠征隊成員,曾從西稜登頂聖母峰。這條路線必經的一處雪溝就是以他為名。本書提綱挈領的第一章,由康拉德‧安克執筆;安克是2012國家地理學會與The North Face贊助的紀念遠征隊隊長,率隊重訪1963年的歷史性路線。全書文字和照片由數十位聖母峰專家提供;他們攀登、研究、拍攝這座世界最著名的山峰,通過了聖母峰的諸般考驗,探求站上世界之顛的深遠意涵。這些專家訴說令人心馳神往的精采故事,記述驚人的地質作用如何將聖母峰推上全球最高點,介紹聖母峰的三個壁面與形形色色的人文地理景觀,見證當地雪巴人堅毅的精神,以及遠征任務的成功與哀愁。
作者群以細膩深刻的筆觸敘述個人切身體驗,與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搭配國家地理學會攝影師一張張令人屏息的照片,聖母峰的萬變與不變盡在眼前,展現出永恆的驚人魅力。

這三個字,代表的不僅是地表高度的極限,也是人類冒險精神的極致。這三個字,喚起的除了挑戰極限的欲望,還有保護當地脆弱生態系的熱情。
美國聖母峰遠征隊在國家地理學會的贊助下,於1963年前往喜馬拉雅山,登上岩石和冰雪組成的8850公尺巨峰,成為第一支成功登上聖母峰的美國登山隊。其中兩名隊員從地勢險惡的西稜路線登頂,創下世界首例。
為了紀念美國遠征成功50周年,國家地理學會精心製作《聖母峰》一書,以最完整的資料和圖片,探索這座世界第一高峰的歷史、科學和未來。全書共304頁,集結動人故事、詳盡地圖、精采的插畫,和從未出版過的檔案照片,編輯成這一部豪華鉅作。
序言作者湯瑪斯‧洪賓醫師是1963年遠征隊成員,曾從西稜登頂聖母峰。這條路線必經的一處雪溝就是以他為名。本書提綱挈領的第一章,由康拉德‧安克執筆;安克是2012國家地理學會與The North Face贊助的紀念遠征隊隊長,率隊重訪1963年的歷史性路線。全書文字和照片由數十位聖母峰專家提供;他們攀登、研究、拍攝這座世界最著名的山峰,通過了聖母峰的諸般考驗,探求站上世界之顛的深遠意涵。這些專家訴說令人心馳神往的精采故事,記述驚人的地質作用如何將聖母峰推上全球最高點,介紹聖母峰的三個壁面與形形色色的人文地理景觀,見證當地雪巴人堅毅的精神,以及遠征任務的成功與哀愁。
作者群以細膩深刻的筆觸敘述個人切身體驗,與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搭配國家地理學會攝影師一張張令人屏息的照片,聖母峰的萬變與不變盡在眼前,展現出永恆的驚人魅力。 世界著名登山家 康拉德‧安克Conrad AnkerThe North Face Athlete Team隊長,技術登山名家, 曾攀登美國阿拉斯加、南極洲、智利巴塔哥尼亞高原、加拿大巴芬島,以及南亞的各大山峰。1999年,他率先找到了英國傳奇登山家喬治‧馬洛里的遺骸,確認那就是1924年死於聖母峰的勇者。在後來的2012年紀念遠征之旅,安克率領國家地理學會與TheNorth Face共同贊助的隊伍,重新踏上近50年前的歷史性遠征行動,也就是1963年由國家地理學會贊助、首度由西稜成功登頂的美國登山隊路線。安克畢業於美國猶他大學,現為美國野生保育協會(Conservation Alliance)、羅威爾西藏基金(Rowell Fund for Tibet)以及蒙大拿州立大學領導力學院理事,並擔任亞歷克斯‧洛威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現與妻子和三個兒子定居蒙大拿州博茲曼市。
湯瑪斯‧洪賓Thomas Hornbein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退休教授,專長麻醉學、生理學及生物物理學,也是1963美國聖母峰遠征隊的一員。他和威利‧安索德搭檔,以阿爾卑斯式攀登策略,沿著凶險的西稜登上峰頂,為登山史寫下新的一頁。他們在攀登途中,行經一處颳風下雪的蝕溝,後來命名為「洪賓雪溝」,以紀念他的功績。
世界著名專家共同執筆大衛・布里希爾斯,IMAX 電影《希望之光:征服聖母峰》導演,暢談聖母峰的未來奧頓・拜爾斯,美國高山研究所科學家,撰寫聖母峰的自然景觀布洛頓・柯本,《無情的聖母峰》作者,介紹聖母峰的人文環境馬克・詹金斯,《國家地理》雜誌探險記者,記錄一次攀登經驗布魯斯・強生,梅奧醫院科學家,剖析高海拔生理學大衛・拉格森,蒙大拿州立大學地質學家,回顧聖母峰的誕生伯娜黛德・麥克唐納,登山史學家,重現聖母峰的登山故事 專業推薦 江秀真  全華人女性首位完成聖母峰南北兩側路線登頂 高銘和  1996臺灣聖母峰遠征隊領隊 序言聖母峰的無盡呼喚湯瑪斯‧洪賓第一章聖母峰的意義康拉德‧安克第二章聖母峰的誕生大衛‧拉格森第三章聖母峰的人文布洛頓‧柯本第四章聖母峰的自然奧頓‧拜爾斯第五章聖母峰的登山者伯娜黛德‧麥堂納第六章聖母峰的苦痛布魯斯‧強生第七章聖母峰的一個登山季馬克‧詹金斯第八章聖母峰未來大衛‧布里希爾延伸閱讀作者簡介圖片來源索引 聖母峰的意義:難以抗拒的呼喚康拉德‧安克
我們追求的不是個人的榮耀,而是人類戰勝自然、突破自我極限的集體榮耀。─英國陸軍上校約翰・杭特爵士(Brig. Sir JohnHunt),1953年英國聖母峰遠征隊隊長
2012年5月26日,我從聖母峰頂俯視三條雕鑿喜馬拉雅山的冰川。過去九個半小時,我在近乎完美的天候中攀登東南稜(Southeast Ridge)。這裡海拔8850公尺,是地球的最高點,整個世界都退居腳下。東邊魁偉的康雄冰川(Kangshung Glacier)把冰磧往西藏方向推動,刻蝕出許多小小的冰蝕湖。北側的絨布冰川(Rongbuk Glacier)看似穩固,但我知道它其實正以非常緩慢的速度移動。望向南方和西方,坤布冰川(Khumbu Glacier)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傾瀉而下,供應尼泊爾和印度居民賴以為生的水源。我腳下的冰雪最後可能融化匯入恆河,緩緩流向孟加拉灣和印度洋。或許同樣的水日後經由循環,又會回到喜馬拉雅山上,展開周而復始的重生之旅。站上地球最高峰,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我氧氣不足、存糧耗盡、無法進食、焦慮不安。這是個危險的地方,但站上世界之巔象徵著非凡的意義,我也有機會從宇宙的尺度來體驗時間。在峰頂的半個鐘頭裡,我的思緒圍繞著聖母峰,想著這座山如何形成、它對全人類的重要性,以及我與它的情感連結。這是我第三次有幸站在這世上獨一無二的位置。人類衡量時間的標準,以自己短暫的生命長度為框架,頂多考慮到人類歷史的長度。我們把時間擬人化,彷彿人類的經歷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我們被告誡要活在當下,但是在這座世界頂峰的高處,時間是借來的,磨蹭太久就會沒命。身處險境的時候,時間就是一切。這種迫切感成了一面稜鏡,讓我們透過它審視自己居住的地球。在生命的偉大藍圖之中,我們的位置何在?聖母峰亙古不變的宏偉,彰顯出人類的存在是何等渺小。站在峰頂,我的目光可以穿過對流層,直達或藍或紫的無垠宇宙,腳下的岩石已有數千萬年的歷史,被漂浮在地函上的薄薄地殼推上雲霄,再由重力雕琢成今天的樣貌;我在這裡,思索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感覺微不足道。早在我們開始登山之前,山似乎就已經征服了我們。人類短暫的生命結束後,山還會長久存在下去。這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彷彿是一塊空白畫布,讓我們在上面盡情揮灑探索的熱情,並且在過程中測試人類的極限。難以抗拒的呼喚數千年來,生活在聖母峰庇蔭下的居民稱這座山為「珠穆朗瑪」(Chomolungma)。聖母峰一直被人奉為心靈的殿堂。1849年,印度大三角測量計畫(Great Trigonometrical Survey)公布聖母峰的高度,才引起西方人對這座山的注意。測量結果確認,聖母峰是地表最高點。之後又過了一百多年,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和艾德蒙‧希拉瑞(Edmund Hillary)才在1953年5月29日登上峰頂。人類歷經八次遠征,犧牲了13人,才達成這個目標,抵達地球的「第三極」。這個探索史上的里程碑,象徵了陸域冒險的極致成就。我們在幾個世紀前就航行過七大洋,及時完成了山脈與河川的測繪,並在邁入20世紀之際,抵達地球兩極。現在,最後的終極里程碑也達成了。人類初次登上聖母峰是在兩次世界大戰過後,當時大家亟需心靈上的安慰,攻頂成功不僅凝聚、鼓舞人心,更象徵人類挑戰自身最大潛能的企圖心。雪巴人丹增諾蓋出生在聖母峰的庇蔭之下,紐西蘭人希拉瑞則是極具熱忱的養蜂人和登山家;一位是東方人,一位是西方人,雙方聯手完成這項深具歷史意義的登山任務,象徵東西方進入合作的新紀元,也代表殖民統治的時代已經過去。時代正在改變,聖母峰正是這項改變的見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