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詮釋人類學 : 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 =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 for the exegesis across ethnographic reading and writing /

  • 點閱:22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關於《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 今日的全球化論述突顯了當前人類學知識生產所遭逢進退兩難的窘境:一方是傳統研究對象的臉譜逐漸模糊,另一方卻是既有的立論基礎和調查技術仍無法掌握新興的研究主題。相較於上一世紀前半期民族誌的研究戲法,詮釋人類學的修辭轉向開拓出不同的研究範式和主題,包括從方法論轉為本體論考量的田野工作技藝、自我批判的反思性、民族誌書寫實踐和職權、隱而未顯的寓言式意涵,或是藉自文學修辭揭露文化文本中。本書除了以Clifford Geertz的詮釋人類學作為論述基礎,詳盡說明了當代人類學研究的重要議題:「深描」方法論、多點田野工作、民族誌職權、書寫修辭與文類偏好、自我批判與反思,以及田野工作的異文化感知等諸項學科技藝與研究旨趣。作者也透過本書同時彰顯書寫者自我與他者的關係,重現當今全球化的流動特質,以及人類學此一專業學科與現代世界的互動和應變。目錄:導論:在地知識與去穩定的人類學運用「異∕譯」文化脈絡 2在地知識作為文化脈絡下的理解與辨識 5去穩定作為人類學研究的另類職責 11爭論的精細化 15第一部分 詮釋|深描第一章 詮釋人類學的註記與詢問詮釋人類學的褒與貶 21詮釋人類學的興起與跨學科挪用 25民族誌的書寫職權 37文學、寓言與超現實主義操作 44第二章 地方知識的「回返」一場碩士學位返鄉口試 57從在地者觀點到地方知識的開放理解 64田野工作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進展 73在地人類學家的「自我與他者」雙重處境 84地方知識的反思與挑戰 92第二部分 超現實主義|文化寓言第三章 李維史陀的超現實思維遲到的哥倫布 103神秘交換法則 108一人學派 111第四章 藝術作為文化寓言《豬剛強》作為受苦生命的文化諷刺 118《天書》和《背後的故事》作為主體的自我覺察 123第五章 主體的失悟招領三個白盤兩個黑盤的主體部署 131類戲劇作為社會文本 137後現代精神分裂症式混仿 151第三部分 後殖民|全球化第六章 台灣的後殖民景觀《悲情城市》作為後殖民集體情緒 166混淆的後殖民文化認同 177雜揉身分的文化協商 187全球化下的懷舊景觀 195第七章 鄉民懂得怎麼笑,那是他們特有的專長世界的虛擬與網路的真實 205網路印刷術與文本變裝秀 210網路鄉民的嘲諷技法 243嘲笑作為精神氣質 247人類學知識生產的挑戰與任務人類學在居性與移動路徑 257民族誌書寫與《日記》作為世俗性民族誌小說 264「意義的危機」作為當代人類學知識生產之挑戰 269後危機追尋 276

作者簡介林徐達,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博士,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早期旅行文學和短篇小說寫作散見報章雜誌,並曾獲〈海華文藝季旅行文學比賽〉首獎。研究專長包括有詮釋人類學、臨床人類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流行文化,以及殖民╱後殖民理論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