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香港造城記 : 從垂直到立體之城 /

  • 點閱:17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香港:密度和空間形態的論述盆菜式的城市化新都市生活的先鋒本書作者在香港發現了未來城市的發展模式:現今世界上唯一支持高強度「垂直的」和「立體的」生活的城市。實際上,無論站在香港的哪個地方,你都可能身處高樓的陰影之中,然而與此同時,你只需要花幾分鐘便走到海邊或山腳下,更多的時候還有山有水。 香港這個具有小城市足跡的大都市,乘車出行時公共交通的使用率達90%,與自然親近,被描述成「一種新都市生活的偶然先鋒」,獲得了全球的密切關注。本書以清晰的文字、二百餘幅數據圖表,展現香港一個多世紀的城市發展之路,如何實現在山海環繞和人口爆發式增長的不利環境下對土地的合理開發,走向多層次的立體之城。在本書中,香港的城市演進可以追溯到圍村和店屋,以及當代垂直和立體的都市:塔樓、基座加塔樓、高架橋、自動扶梯和多層次城市生活的其他組成部份。本書便是對香港都市建設的過去和當前,以及某種程度上,可能的未來形態的探究;以及其呈現和確立的重要人造垂直、立體的類型先例。

巴里‧謝爾敦(Barrie Shelton),墨爾本大學建築、土木和規劃學院城市設計專業副教授。賈斯蒂那‧卡拉奇威茨(Justyna Karakiewicz),墨爾本大學建築、土木和規劃學院城市設計專業副教授。湯瑪斯‧柯萬(Thomas Kvan),墨爾本大學建築、土木和規劃學院教授、院長。譯者:胡大平,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城市哲學與城市批評史研究”首席專家。吳靜,香港大學哲學系博士。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