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仁義之道 : 跟孟子學經營智慧 /

  • 點閱:246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一本讓你想仔細研讀「儒學大師-孟子」智慧結晶的好書!孟子是在我國封建社會確立時期出現的儒學大師。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被封建統治階級尊奉為「亞聖」,聲名僅次於孔子。唐代韓愈提倡「道德」論,認為孟子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直至孔子以來,一脈相承道統的直接繼承人,他極力推崇孟子,把《孟子》一書視為儒學聖教的入門。儒家學說能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發展中佔據主導地位,孟子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早已步入後工業時代,商界人士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先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採用各種手段使利益最大化幾乎成為所有企業的追求目標。如果商界人士想要創造一個頂級的財富王國,則不可不讀孟子。孟子並不是不言利,而是要人把眼光放長遠,不要滿足於眼前的利益,應以仁義之道,開創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本書借助古今中外關於德行、政事、商業等方面的故事來闡發《孟子》一書中的精華,來講述古來興衰治敗的道理,希望商業人士深思後靈活運用。內容介紹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張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將自己的仁德推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護自己的家人,到愛護國民,就是仁政。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樂,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擁戴君主,國家自然富強安定。和孔子一樣,孟子晚年除了教學之外,也致力於將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做有系統的整理,所以「著書立說、教育英才」就成了孟子晚年生涯的寫照。本書借助古今中外關於德行、政事、商業等方面的故事來闡發《孟子》一書中的精華,來講述古來興衰治敗的道理,希望商業人士深思後靈活運用。目錄序言第一篇 梁惠王(上)原典晉智伯的覆亡蘇東坡的伯樂陶氏化學致力於環保事業約翰‧麥基與全食超市第二篇 梁惠王(下)原典喬致庸儒商風範陳李濟的經營之道美聯社的新聞品味《讀者文摘》的「兩分錢」策略第三篇 公孫丑(上)原典張巡守睢陽陳寔諭樑上君子豐田與客戶心心相印以德服人的上好佳董事長施恭旗第四篇 公孫丑(下)原典失卻民心的變法禰衡擊鼓罵曹路易‧威登(LV)白領的象徵箭牌融入生活每一天第五篇 滕文公(上)原典漢高祖論功行賞正德皇帝的荒唐自封美國運通的分工美國梅西百貨薪酬制度帶來效益 第六篇 滕文公(下)原典郭開受賄亡趙強項令董萱勞力士的精確無比嘉士伯的金科玉律第七篇 離婁章(上)原典聶政刺俠累陳詢的忠誠企鵝簡裝書成功的秘訣貝塔斯曼的公益活動第八篇 離婁章(下)原典魏文帝學驢叫書法家的執著「芭比之母」露絲‧漢德勒左右逢源的變形金剛銷售策略第九篇 萬章(上)原典廉潔宰相盧懷慎王徽之雪夜訪戴逵歐萊雅「瓶子裡的科學」荷蘭阿霍德的會計醜聞第十篇 萬章(下)原典韓愈諫迎佛骨殿上虎劉安世紐約時報:一切消息都可以刊登海因茲虛心納諫第十一篇 告子(上)原典司馬光與《資治通鑒》海瑞的遺物埃森哲的成功決心帕馬拉特一蹶不振第十二篇 告子(下)原典烽火戲諸侯陳後主享樂誤國靜電影印機的誕生美標的勃興第十三篇 盡心(上)原典介之推不言祿黃庭堅居宜州國際紅十字會的品牌價值西夫韋取消客戶忠誠卡第十四篇 盡心(下)原典由竇尚書許及之孫思邈與《千金要方》強生的信條美國默克的目標孟子生平事蹟表《孟子》歷代研究書目內文試讀序言《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約西元前三七二年~前二八九年,或約西元前三八五年~前三○四年,學界多認同前說)言行的重要儒家典籍。韓愈(西元七六八年~八二四年)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極力表彰孟子之道後,《孟子》一書就逐漸被人重視,在宋代的時候由原來的子部晉升到經部典籍,宋朝熙寧四年(西元一○七一年)。《孟子》開始被列為科舉考試的一項科目。理學興起後,《孟子》與《大學》、《論語》、《中庸》合稱為「四書」,成為與「五經」並行的另外一個儒家經典系統。孟子,名軻,字子輿(或曰子車,子居),戰國鄒(今山東鄒城)人,魯桓公時「三桓」中的孟孫氏之後。孟子少時曾經私淑當時的賢人,成年後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西元前四八三~四○二年)。學成後,夢子先後遊說齊、宋、魯、滕、魏等國,宣揚仁義之道,歷時四十餘載。孟子所處的時代戰亂紛仍,諸侯之間或鯨吞,或蠶食,為適合征伐的需要,各國都把善於攻城掠地的人士視為賢能。因此,孟子在當時稱述堯舜之道顯得有點不合時宜,各國諸侯貶斥孟子的學說「迂闊而遠於事情」。孟子無法行道於天下,就懷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信念和「當今之時,捨我其誰」的抱負,回到家鄉與弟子公孫丑、萬章等人相互辯難答問,著書七篇,是為《孟子》一書。杜甫有詩曰:「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句話用來評價孟子的身世最合適不過。孟子一生,淒零慘澹,而他身後的榮光或許是他永遠都不曾想到的。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八三年) 孟子首次被追封為鄒國公,翌年從祀孔廟。元文宗至順元年(西元一三三○年) 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孟子在元、明以後被後人尊稱為「亞聖」。《孟子》現存《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每篇各分上下,成十四卷,共二百六十章,約三萬五千言,汪洋恣肆,如江河奔湧,往往能使人心發越。孟子的學說以「仁義」為核心,認為「仁義」諸侯實行王道,獲取民心的根本,得民心則能無敵於天下。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仁、義、禮、智等優秀品質。因此只要存心養氣,收斂放逸之性,每個人都有成為堯、舜的可能。這些都是孔子以來的儒家先賢都未曾提到過的新理論。韓愈以來的儒家學者都認為,孟子排拒楊朱、墨翟的學說有大功於聖門。這也是孟子自認不得不「好辯」的重要理由,因為當時楊、墨知道橫行天下,嚴重威脅著正常的社會倫理道德。孟子以其充滿智慧的雄辯,終於使儒家學說得以重現光芒。正是因為孟子思想中的這些精髓才使的宋代的新儒家認為孔子歿後,唯有孟子一人盡得儒家的精髓,是真正的「醇儒」。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早已步入後工業時代,商界人士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先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採用各種手段使利益最大化幾乎成為所有企業的追求目標。此時我們再講孟子的仁義之道,再講存心養氣,似乎也會面臨孟子「迂闊而遠於事情」的遭遇,有點不切合實際。但是,如果商界人士想要創造一個頂級的財富王國,則不可不讀《孟子》。熟讀《孟子》能淨化人的心靈,讓我們明辨是非,通達事理,更能讓我們擁有透過無形的道德力量來影響整個世界的廣闊胸懷。我們應該知道的是,孟子並不是不言利,而是要人把眼光放長遠,不要滿足於眼前的利益,應以仁義之道,開創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本書既不是對《孟子》全文的譯注,也不是從學理的層面對孟子的學說進行評述,而是借助古今中外關於德行、政事、商業等方面的故事來闡發《孟子》一書中的精華,講述古來興衰治敗的道理。孟子的大道非常廣博,而商業競爭中的變化又非常複雜,商界人士當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因為孟子曾經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權謀故事】喬致庸儒商風範孟子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提到,與少數人分享快樂,不若與多數人快樂,而王者的快樂應當源自百姓的安居樂業,若庖有肥肉,廄有肥馬,而民有饑色,野有餓殍,則難免重蹈桀、紂覆亡的教訓。晚清時期的晉商喬致庸就一直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與百姓分享自己事業成就的基礎上,其儒商風範,令人嘆服。在近代中國發展史上,晉商曾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這當中有篤奉儒家思想,積極進取,誠信經營,並以此構建自己的財富王國,同時又心繫天下盛衰,與百姓同歡樂,共患難、同呼吸、共命運,具有非常高的品德。喬致庸就是這樣一位頗具儒商風範的人。喬致庸(一八一八~一九○七),字仲登,號曉池,山西祈縣喬家堡人,是晚清著名的晉商領袖。熟知包頭(今屬內蒙古)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老話:「先有複盛公,後有包頭城」。所謂的「複盛公」就是喬致庸祖先在包頭創辦的產業,複盛公在包頭創建之初,包頭只是西北邊陲的無名小村落。這句老話足以說明喬家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不過喬致庸綏生於商賈世家,卻淳厚好學,待人寬厚仁慈。他本想借助科舉考試進入仕途,誰知剛剛得中,撫育他長大的兄長亡故,家中的生意亦陷入破產的危局。喬致庸臨危受命,不得不繼承祖業,打理生意,放棄在仕途上的發展。喬致庸性情恬淡,打點生意非其所願,更非其所長,然而他卻能如帶著鐐銬跳舞一般,把喬家的生意做到晉商中的頂峰。喬致庸飽讀詩書,篤信聖人之道,他為人低調,心胸開豁,為人處事都具古風,完全美有一般生意人油嘴滑舌,爾虞我詐的習氣。喬致庸主張「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偽」的經營理念,十多年來,開闢多條商路,足跡遍佈天下。他在祖業「複盛公」的基礎上又開設複盛全、大德通等幾個商號,業務也由最初的糧草、雜貨生意擴大到票號、當鋪、茶葉等多種,幾乎壟斷整個包頭市場。其中,大德通的全國各地的商埠、車站、碼頭,影響之大,自不待言。喬致庸並不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己,克勤克儉,純樸之心,本於至誠。他對子弟的教育也非常用心,反覆告誡他們莫忘祖宗篳路藍縷的創業艱辛,萬不可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言行之中當忌「驕、貪、懶」三字;經營之道,應講求信義,講究公平公正,永遠不要把利益放在追求的第一位。正是這種不刻意的追求,利益就像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不求自來,為喬家帶來巨大利潤的同時,亦為喬家帶來極大的社會聲望。喬致庸還非常熱心國事民生,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光緒三年(西元一八七七年),祈縣遭受特大旱災,顆粒無收,哀鴻遍野,餓殍遍地。喬致庸出鉅資賑災,拯救無數人,清朝政府對喬致庸的義舉亦予以嘉獎,喬致庸的嘉言善行為晉商樹立起即為光輝的形象。【評述】在孟子的觀念中,能與大家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齊宣王的苑囿方圓四十里,殺其麋鹿者罪同殺人,以致外國士大夫入齊後先問齊國的禁令,以免遭遇牢獄之災,百姓唯恐避之不及,因為齊宣王只顧自己的安樂。文王的苑囿方圓四十里,百姓猶嫌小,因為文王與民同樂。喬致庸雖是一介商人,卻始終不把營利放在首位,有著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博大胸懷,所以複盛公的事業能夠得到人們的支持,喬致庸亦得到朝廷和百姓的愛戴。

編者:陳新慧一九七六年生,祖籍山東,二○○二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曾擔任某大學教師及策劃總監,在校期間做過記者,自由撰稿人。發表過的文章有《藤蘿與井》、《風.花.雪.月》等二十多篇;出版作品有《四書心多—讀孟子悟聖賢智慧》、《論語智慧書》等十五部。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