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中國哲學史 /

  • 點閱:25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關鍵特色★馮友蘭先生一百二十冥誕暨逝世二十五週年紀念。★馮友蘭,下談二千餘年的經學時代。★韓國女總統朴槿惠最喜愛的中文書籍!★奠定一代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研究領域的地位。★第一部完整的中國哲學通史,上論四百餘年的子學時代,下談二千餘年的經學時代。內容說明上論四百餘年的子學時代,下談二千餘年的經學時代。會通古今、融會中西,第一部完整的中國哲學通史!馮友蘭先生於三○年代完成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在寫作本書下冊時,國家正遭受列強侵略,所謂「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理論結晶,真正的哲學家是時代的號手。」(牟鍾鑒),為使國人對中國文化產生信心,並確信固有之文化並不亞於西方文化,書中極力闡揚中國哲學之光明面,充分展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馮友蘭先生的一生和哲學無法分離,在臨終彌留之際曾說:「中國哲學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馮友蘭先生是第一個以現代眼光貫通中國哲學的人,而《中國哲學史》更是第一部以西方哲學概念做為架構,具備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作。書中許多觀點,均為前人所未發,後人所不能改,其基本架構亦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並成為學術界的定論。全書分為「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兩部分,子學時代論孔子至淮南王等四百餘年之哲學文化,以橫的發展為主;經學時代則談董仲舒至康有為等二千餘年的學術主流,以縱的發展為主。書中大力推崇儒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獨尊和正統地位,史料豐富翔實,觀點新穎深刻,分析透徹,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堪稱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奠基之作。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紀念馮友蘭先生一百二十冥誕暨逝世二十五週年精裝版杜威(美國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馮君這個學生是一個真正的學者的材料。張岱年(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胸懷寬闊,涵養有素。他既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也能容忍不同的意見。李慎之(著名哲學家):中國人瞭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牟鍾鑒(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對於二十世紀社會矛盾運動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感覺最敏銳、理論轉換最及時的哲學家是馮友蘭先生,對於辯證法的核心即對立統一規律,最早出來用貴和的觀點加以重新解釋的哲學家是馮友蘭先生。2015年是馮友蘭先生一百二十冥誕暨逝世二十五週年,為紀念這位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相當地位的大師,臺灣商務印書館特出精裝版,邀請馮友蘭先生的後代馮鍾璞女士為此書作跋,並請曾獲「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及「吳三連獎」的書法名家陳維德教授為本書封面題字。延伸閱讀《走近馮友蘭》、《當代中國哲學第一人:五論馮友蘭》

作者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近現代名哲學家、哲學史家。1915年自中國公學考入北京大學哲學門,學習中國哲學。1919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杜威,學習西方哲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州大學(現河南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三○年代初,完成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出版後,陸續出現英譯本(Derk Bodde譯)、日譯本(柿村峻、吾妻重二等譯)、韓譯本(鄭在仁譯),成為各國大學通用的基本教材。1934年9月全書初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44年4月又出增訂版,1993年再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此書增訂臺一版。1946年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任客座教授一年,集結其間講稿出版《中國哲學簡史》。該書深受外國讀者歡迎,先後有十二種語言的譯本出版。1980年起,將全部精力投入了《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寫作。1990年11月26日,病逝於北京友誼醫院,享年95歲。馮友蘭曾自擬「三史釋古今,六書紀貞元」一聯,總結自己得意之作。三史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等三套中國哲學史著作。六書是「貞元六書」即《新理學》、《新世訓》、《新事論》、《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體系的哲學著作。生平著作收錄在《三松堂全集》共十五冊。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