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真相.巴萊 : <<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 = Truth Bale /

  • 點閱:23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郭明正老師是賽德克族人,也是霧社事件參與者馬赫坡社族人的後裔,與「霧社事件」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他曾花了十多年時間採訪部落長老,致力於記錄賽德克文化與霧社事件。2009年,郭老師應邀將《賽德克.巴萊》的劇本翻譯為賽德克語,隨後也擔任電影的隨拍族語顧問。
  對郭老師來說,他不曾想過自己祖先抗拒入侵殖民者的奮戰史能夠搬上大銀幕、甚或放諸國際大舞台,也無法想像賽德克語成為一部電影的主要對白。看著劇組辛苦搭建的傳統部落與住屋、精心製作的生活用具、演員的裝扮服飾及文面等,對他是看似親切卻又感到遙遠,似熟悉卻又覺得陌生。
  劇中只要有賽德克語的對白,郭老師一定在旁「伺候」,戴上耳機「洗耳恭聽」,指正錯誤。遇到拍攝場次的劇情內容與部落中族老的口述情節雷同時,演員扣人心弦的對白、情緒的起伏波動、表情的喜怒哀樂,一幕幕闖入郭老師的眼簾,每每讓他悲切難忍地暗自飲泣或當場落淚。
  這段隨拍期間,對郭老師來說彷彿一場「奇幻之旅」,一方面墜入祖先奮勇抗敵、追求尊嚴的情境中,另一方面看見導演魏德聖和所有參與人員的執著、細膩與堅韌,讓他感動、激賞。
  因此,郭老師決定將這段隨拍經驗記錄下來,從賽德克人乃至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同時是電影工作人員的角度,來看賽德克族的文化與今昔狀況、霧社事件的歷史真相、探討策動者莫那魯道的歷史定位、對片中各個角色的闡述與深入剖析、劇本與真實歷史的對照解說、參與拍片的感想等。
  郭老師深信,數百位電影工作人員用血汗交織編成的《賽德克.巴萊》電影,將化做一道絢麗的彩虹,高掛在台灣電影史的一端,與賽德克族的彩虹橋相互輝映。
作者簡介
郭明正
  屬於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Seediq Tgdaya),族名叫做 Dakis Pawan,1954年出生於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清流(川中島)部落,為參與霧社事件的馬赫坡社後裔。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畢業,曾任國立埔里高工機械科專任教師。
  曾參與多項賽德克族德固達雅語的翻譯、出版品編纂與顧問工作,包括台北市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課務專員兼講師、中研院民族所《蕃族調查報告書 紗績族前編》復原工作、台灣歷史博物館「霧社事件口述歷史影像紀錄」翻譯工作、青年高中舞蹈科大型原創舞劇「賽德克之歌」翻譯及顧問、《賽德克.巴萊》電影隨隊族語指導老師、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撰《賽德克語詞典》協同主持人、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原住民語教材(九階)」德克達雅語編輯委員等。
  曾以德固達雅語創作「Kari pnqtaan na beyax sisin」(繡眼畫眉靈力展現的傳說),榮獲教育部2007年「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散文組優選,亦曾與輔大宗教系簡鴻模教授及東華大學助教依婉‧貝林合編《清流部落生命史》。目前繼續從事賽德克族歷史文化與霧社事件的研究,希望從長輩訪談與相關事蹟找出霧社事件歷史的痕跡與意義。

自序:寫在《賽德克.巴萊》殺青之前因隨拍之故,我結識了各行各業優秀的青年男女以及專業人士,將近一年的朝夕相攜、相互扶持,大家儼然已組成拍攝《賽德克.巴萊》的大家族。於「曲終人散」的驪歌即將響起之際,難分的「革命」情感、難捨的拍攝場景、難忘的宿泊旅店、難言的三餐便當等等,一幕幕似有似無地浮現在我眼前。對我個人而言,隨拍的日子猶若處在「奇幻之旅」般的夢境。於拍攝《賽德克.巴萊》一片期間,我看見導演魏德聖先生身為電影人的執著與堅韌,我看到包括該片的主要演員、前來支援的國軍弟兄演員以及所有的臨時演員,為該片無怨尤的付出與奉獻,我看到拍攝團隊以及內勤人員的辛勤默默與努力,在在讓我感動與激賞。
一、前言:研究自身賽德克歷史文化與霧社事件的緣起我與鄧相揚先生相識或有20餘年,他執業於醫檢工作之餘,多年來埋首探索霧社事件的始末。他常鼓勵我:「Dakis!祖先的歷史不能或忘,你們祖先抗暴的創舉應由你們身為後裔者自己來詮釋,而且除霧社事件外,包括屬於你們族群的口傳歷史、文化、語言、歌謠,以及所有與你們族群相關的事務等等,應予以文字化。」從那個時候開始,每遇例假日我就去向部落族老請益,他們教導我的內容非常廣泛,從本族的始祖起源說、洪水的故事、古聚落的事蹟典故、本族經歷的戰役及本族的Gaya等等,還有族老們所經歷的霧社事件,乃至迫遷清流部落後的種種,紀錄時我力求多方求證,盡可能將口傳紀錄的誤差降低到最少。而本書主要是以《賽德克.巴萊》的劇情與本族遺老口述的霧社事件做對照。
二、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賽德克族是於2008年獲行政院頒布正名為「賽德克族」(Seediq Bale/ Sediq Balay/ Seejiq Balay),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十四族。但事實上,賽德克族生活在始祖傳說的誕生地,南投縣白石山與牡丹山區,已有非常悠久的時間。本章介紹賽德克族的起源神話、於現今南投縣與花蓮縣境的分布與遷徙、紋面的傳統、「靈鳥」Sisin繡眼畫眉的神話故事等。
三、與《賽德克.巴萊》結緣我與《賽德克.巴萊》一片的結緣應在七年前,當時魏德聖導演擬拍攝以「霧社事件」為素材背景、卻名為《賽德克.巴萊》的短片,片中對白要以賽德克語發聲,魏導演透過關係找到我,將該短片之對白翻譯為賽德克語。直到短片攝製完成後,我與魏導演從未謀面。時序荏苒,苦熬了七年,魏導演終於有機會拍攝完整版的《賽德克.巴萊》,仍力邀我擔任該片的族語翻譯工作,受寵若驚之餘亦感受到莫名的壓力,因這般的榮幸與機會是每個忝為霧社事件後裔者的歷史責任。得知集訓的演員先前亦受邀參與短片的演出時,筆者感受到魏導演的念舊惜情之懷。最後賽德克語劇本是由曾秋勝先生(Pawan Nawi)、依婉貝林女士(Iwan Pering)三人共同完成的,也針對片中與事實不符之處提出建議與修正。
四、片中主要歷史人物《賽德克.巴萊》的劇本是魏德聖導演的創作,而因屬「霧社事件」歷史改編劇,劇本所建立的歷史人物形象、歷史情節的設計及劇情的發展,都要回歸於魏導演對霧社事件的解讀。於此,筆者以清流事件遺老的口述為主、以日治文獻資料為輔,向讀者介紹劇本所勾勒的歷史人物形象,並視需要再提出其他相關的歷史人物。
五、劇本內容與族老說筆者將《賽德克.巴萊》劇本內容與清流部落倖存遺老的口傳歷史相互參照,並就個人對本族歷史文化意涵的理解加以詮釋,希望觀賞《賽德克.巴萊》的觀眾能夠更進一步認識霧社事件。
六、隨拍札記隨拍期間,我除了擔任《賽德克.巴萊》的「族語指導」,對劇情的發展與演繹也從不曾鬆懈,默默地在旁審慎觀察、細細思索著導演對我族歷史文化的理解與詮釋,深深感覺到導演是一個「謙虛、誠懇、尊重別人」的人。每每他遇到與本族歷史文化相關的關鍵劇情和對白時,為求慎重,都會抽空與我懇切地交換意見再斟酌執導拍攝,他的誠懇讓我感受到他的真誠,以及他對劇本寫作的負責態度。
七、結語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