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沒人敢說的戰爭史 : 袁騰飛犀利話二戰1939-1945 = World war II. 下 /

  • 點閱:16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百家講壇風雲人物袁騰飛,
通俗講史,穿越古今,直白開講!
史上最犀利歷史老師
教你課本上不教的二戰史!
 
  蘇軍紅旗在國會大廈上飄揚,柏林人的記憶停留在一九四五年五月。
  天空掉下「男孩」與「胖子」,廣島與長崎封存在一九四五年八月。
  叱吒大洋的戰艦已沉沒,馳騁沙漠的坦克已翻覆,翱翔天際的戰機已折翼。
  不管結局是不是圓滿,不管方式是不是如人所願,歷時六年的二戰在轟然巨響中結束。
 
  東線
  蘇聯的將軍要擁有多於敵軍五六倍的士兵才會打仗,幸好,他們就有那麼多士兵。戰術靈活的德意志鐵騎一路踏平東歐,蘇聯士兵卻用堆積如山的屍體,築起一道又一道防線,這是矛與盾的對決,是智力與蠻力的對抗。然而,怎麼樣也殺不光的蘇聯兵,怎麼樣也到不了的補給,任憑德國軍人如何優秀,東線已不在他們掌握之中。

  西線
  美國參戰、義大利倒戈,同盟國的反攻迫在眉睫、被占領國革命不斷,整個歐洲大陸只剩德國孤軍奮戰,眼見勝利的天平漸漸倒向敵方,除了與希特勒一起走向毀滅,高層軍官也開始另尋出路。然而末日不給德國任何喘息的空間,一步不停的朝著柏林奔來。

  太平洋戰線
  島上叢林、海上戰艦、空中戰機,無數日軍為了那位不曾一見、未曾聞聲的天皇拋頭顱,灑熱血。然而最後,竟是美軍的兩顆原子彈讓日本平民首次聽見天皇的「玉音」。
 
  該審判的,送上了法庭。
  該評判的,記錄在歷史。
  該記得的,不會被忘記。
 
  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五年,約六千萬人因二戰喪生。
 
  袁騰飛世界戰史系列最終卷!
  觀點犀利,立場堅定
  就是要說你沒聽過的二戰史!
 
  這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戰爭與以往不同,它不是恃強凌弱、以暴制暴那麼簡單,而是具有崇高的正義性。戰敗的德、義、日也不是單純使用暴力,而是有著豐富的理論做基礎: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首創法西斯主義,納粹德國的希特勒和日本軍國主義者都善用了它並各自加以發展,深入國民內心。所以,這場戰爭結束後,該用什麼方式對待那些挑起戰爭的罪犯,是對人類集體智慧的考驗。

本書特色

  接續《沒人敢說的戰爭史:袁騰飛犀利話一戰》,袁騰飛一如既往用淵博的知識搭配世俗的用語,再挖掘各種被人忽略的戰場軼事,顛覆大家對二戰嚴肅的想像。

名人推薦

  *中國《百家講壇》迄今最受歡迎的主講人。據官方統計,袁騰飛主講的《兩宋風雲》,收視率大大超越易中天、閻崇年等人;而其更獨到、犀利、風趣的講史風格,帶動中國青年掀起一波前所未見的狂熱讀史風潮(部落格流量3日破百萬,演講影片點閱數單月衝破2500萬)。
 
  *名嘴李承鵬稱:袁騰飛最好的地方是嘗試告訴學生「歷史不是什麼」,而不是按規定的歷史「是什麼」。「中國的歷史課總想爲歷史負點什麼責,其實歷史不需要我們去負責……中學歷史課應該成爲興趣課,成爲系統化一些的故事大全,讓學生知道一些普世價值和古人的情趣,從而成爲一個正常的人類,而不是火星怪獸或奧特曼。袁騰飛不是一個好的歷史老師,卻是一個有趣的歷史老師,這已經很夠了。」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鳴表示:「我們的教育是標準答案教育,到了大學還扳不過來。對於袁騰飛的出名,應該反思的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不是把學術爭議上升到意識形態。」
 
  *《光明日報》王太拓認爲:「袁騰飛的歷史無關帝國主義」。這也是官方媒體對袁騰飛的首次直接評論,但其後此文被《光明日報》方面撤掉,在騰訊網新聞評論處還尚有保留。

袁騰飛

  1972年生於北京,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曾在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擔任歷史課教師13年,現任北京市海淀區高級進修學校歷史研究員,北京精華學校教師。曾參與北京市高考歷史命題工作,也是《高中新課標歷史教材》(人教版)的編寫者之一。

  2008年6月,袁騰飛在精華學校的授課影片上傳至網路,機智幽默的授課風格讓他瞬間走紅,一星期内點閱數即超過1,000萬次,被稱爲「史上最牛歷史老師」。中國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百家講壇》系列節目,曾先後推出由他主講的「兩宋風雲」,「塞北三朝」等。

  袁騰飛講歷史時言語通俗但蘊含大量資訊,講起課來簡潔犀利,流利通暢,層次分明。著有系列書《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沒人敢說的戰爭史》、《塞北三朝》、《袁騰飛講漢末三國》、《袁騰飛講成吉思汗》等作品。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