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百年古蹟滄桑 : 臺灣建築保存紀事 /

  • 點閱:23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 台灣第一本完整記錄本國古蹟的歷史變遷、消失、新生與轉化的過程! 歷史建築學家李乾朗的首度回顧,數百年來台灣種族與社會的遷徙流變、統治者遞嬗對於時代建築的種種作為! 本書在述說著台灣古蹟長達數百年的故事,故事中所提到建築物有的消失了,也有的被指定為古蹟而保存下來,能保存的古蹟都值得好好珍惜,因為依佛教的講法,這些都是躲過劫數才能保存下來的建築。                                                                  ---李乾朗 全文先以近一百年來世界各國古蹟保存活動談起,再回頭追溯臺灣古蹟保存史。十九世紀末西洋傳教士、荷蘭人統治時期的建築碉堡等,清朝治理時期興建的城垣、鐵路、機廠、穀倉等大型公共建設。再到日治時期,學者田野調查原住民房舍及繪圖出版記載,與同步興建神社和現代化建物(總督府、自來水利建設、礦場窯業…等)。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政治環境大改變,由於缺乏文化意識,很多古蹟遭受破壞而消失。直至70年代,鄉土文化藝術保存的意識抬頭,古蹟保存進而成為一種民粹運動和議題。尤其是林安泰古厝與都市計劃之間,是存、是廢、是移的爭論平衡,其中別收錄「古蹟仙」林衡道、建築教育學者漢寶德、藝術家席德進等人的聲援與事後的發酵。 1980年代之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18處一級古蹟的選址、鑑定、和整修,台灣的古蹟保存運動開始步上了正軌。在國際及兩岸頻繁的文化交流下,台灣古蹟保存觀念及實務做法也逐漸有所提升。近年臺灣古蹟保存法的增修、實施如:「容積轉移」的獎勵,和對歷史建築的保存與整修古蹟觀念的調整,以及對於古文物復建、整修、材料、結構等技術性層面的科技現代化,皆有助於文化資產保存的實現。例如:剝皮寮古街的保存,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轉型等成功案例。 古蹟保存與維護是普世價值的工作,保存公共性的古蹟也是一種社會公義。有人說「古蹟就是會說故事的建築」。無論是成人或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動人的故事可以引發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而我們知道所有的故事情節要有建築背景。所以,文化資產為文化建設之基礎,先民的文化遺產永遠是後人創造的根本。

作者介紹 李乾朗 1949 年出生,新北市淡水人,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畢業。 曾擔任《建築師》雜誌主編、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與景觀建築系副教授、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副教授等職,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董事、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等。 1972 年時結識民俗學者林衡道與畫家席德進,便開始致力於古建築田野調查研究工作,四十年來除了在大學教授中國建築史、台灣建築史、古蹟欣賞等課程,培養古蹟維護的專業人才外,並積極參與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成果。 1978 年出版第一本著作《金門民居建築》後,陸續又出版了《台灣建築史》、《台灣建築閱覽》、《古蹟入門》、《二十世紀臺灣建築》、《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水彩台灣近代建築》、《巨匠神工》、《古蹟新解》、《台灣古建築鑑賞二十講》等六十餘本與傳統建築或近代建築相關之個人著作書籍,同時也主持多項古蹟歷史建築的調查研究計畫,出席各縣市政府之古蹟評鑑會議或文化資產議題會議,盡其所能地為台灣古建築的保存與未來發聲。 2011 年榮獲台北市第十五屆台北文化獎。 作者相關著作:《陳玉峰:郭子儀厥孫最多》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