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孟子 /

  • 點閱:20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其地位在死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並非很高。直至唐韓愈《原道》中提出「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的說法,把孟子視為先秦儒家中惟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方才逐漸上升。北宋神宗熙寧四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后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方勇譯注的這本《孟子(精)》一書的作者尚無定論,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為孟軻自著,此說來自漢代趙岐的《孟子章句》題辭;二為弟子輯成,此說來自唐代韓愈的《答張籍書》;三為師生合著,最早的說法來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現多認為第三種說法較為可信,但是不論其作者為何人,《孟子》都是我們今天探尋孟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據。歷代《孟子》的注本很多,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等,都是很有影響的注本。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