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我的正義法庭 /

  • 點閱:316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我的正義法庭》 1860年,面對出賣革命同志的誣指,法院卻不受理反控的申告,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放下手邊《資本論》的寫作,力抗詆毀,詳述成書,十年後終於真相大白,得雪其冤。雖然有人以為馬克思在有生之年,因此案分心未能完成《資本論》,但馬克思認為應不昔代價、除惡務盡,追尋無法在法庭上獲得的真理與正義…。 《我的正義法庭》是政論家金恆煒近年政論精選。在台灣混亂的政局中,金恆煒以「正義法庭」為名,將雷震、殷海光、傅正等外省先賢追求民主、自由、反威權的意志,作為超克省籍身份的量尺,以外省第二代的身份認同台灣,批判了不認同台灣的「外省假台灣人」。本書不僅公開馬英九「職業學生案」與周美青「偷書案」的定罪證據與撤告關鍵,更細數「黨國之子」馬英九在台灣政治、文化、文學、媒體界的共犯們,一字一句乍看中立客觀,實為反民主、反台灣的言行。國民黨以虛幻的中國想像為基礎,以暴戾的統治為手段,假民主之名,完成當今破綻百出,傾中賣台的政經、文化政策,這些現實,無疑力證金恆煒的批判與警語。 背負著族群政治的包袱,本書是金恆煒投身台灣文化、民主化運動的里程碑,更是希望透過實踐化解族群爭議、捨身對抗黨國政治的實錄。諸多亂臣賊子,在正義的法庭下,在人民的法庭下,審判將至。

作者介紹 金恆煒 名政論家、《當代》雜誌創辦人 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歷史系,原籍中國浙江。其父金溟若(原名金志超)為作家、翻譯家。青年時受魯迅指導拉拔,後應許壽裳之邀來到台灣,先後擔任編譯館編審、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48年許壽裳被殺,金溟若斷然離開台灣,但1950年又因國共內戰而輾轉到台,最後終老台北。 身為外省第二代,金恆煒卻不曾深陷省籍的泥淖,徹底而捨身地認同台灣。早年獲派中國時報系駐美國編採,後擔任副刊主編、副總編輯等職。1986年創辦《當代》雜誌擔任總編輯,致力引進歐美思潮,成為當時台灣知識界重要且進步的知性刊物,對於台灣新文化的形塑與思想水平之提昇影響甚鉅, 除此之外,《當代》更是金恆煒長年關注台灣本土化和民主化運動、爭取媒體獨立的具體實踐。期待以媒體改造社會,其尖銳的筆鋒,刺入台灣歷史、政治、文化、教育等諸多層面,解構台灣荒謬的黨國政治,更時時以外省的身份為鑒,批判不以台灣為主、不以人民為意的政治人物;以倡議民主與自由的外省前人為模範,追尋台灣本土的認同價值。 著有《民主內戰的必要》、《解構「他,馬的」:爆破「黨國」最後的「神話」》等書。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