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裸觀 : 關於中國現代性的反思 /

  • 點閱:55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裸觀:關於中國現代性的反思》The Naked Gaze: Reflections on Chinese Modernity 在照片中,慈禧太后單手執小鏡,另一手則正將長柄花插進髮中。慈禧若有所思的臉籠罩在右上方戲劇性的照明中,並往她左手小鏡子的方向傾斜。然而她真正凝視,卻微妙但明確地自鏡面移開,朝向照片框架外某個無法辨認的低點。 本研究以慈禧迷途的凝視做為出發點,思考中國三個不同歷史時刻的視覺論述:十九世紀清末、二十世紀中現代時期,以及當代。每個年代都標誌著不同的主流視覺模式──鏡像、觀看、屏幕投射──但同時,這些歷史斷代所反映的卻又並非一個平順、單向的時間運行,而是深陷於複雜的回溯與預期之間、內觀自省與期望投射的結果。 本書的重點並非視覺影像本身,而是視覺如何被感知與想像,以及這對性別主體形構又具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主要透過敘事小說,藉由閱讀具有代表性的十九到二十世紀作品,從李汝珍(《鏡花緣》作者)、陳森(《品花寶鑑》作者)、張愛玲、金庸、高行健、王朔、李永平、朱天文等文本中的視覺譬喻,藉以思考認同與主體形構,特別是性別認同的構成與爭議。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由慈禧的攬鏡自照出發,檢視十九世紀對反身性與內省性的視覺譬喻。 第二部分圍繞著攝影者的凝視,以思考二十世紀中的觀看、觀眾,與視覺擬真等議題。 第三部分由慈禧的三折屏風出發,將其視為一種透鏡,藉以觀察二十世紀晚期視覺意象經常成為投射認同的場域的現象。 透過攝影、電影、西方藝術,甚至傳統的中國「圖鑑」等媒介,探討凝視的邏輯,特別是經常與性別建構與欲望言說相連結的凝視。觀察這個凝視的「裸觀」,不僅能讓我們反省中國現代性的發展,更藉著強調在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中視覺邏輯的連續性,或能意外瞥見傳統對中國現代性之理解的「倒影」。

作者介紹 羅鵬 (Carlos Rojas) 美國杜克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婦女研究中心、以及移動影像藝術研究中心副教授,致力於當代中國文學與藝術的研究。 除本書外,羅鵬尚著有《長城:一種文化史》(The Great Wall: A Cultural History),以及《離鄉病:當代中國的文化、疾病、與國家改革》(Homesickness: Culture, Contagion, and National Reform in Modern China)。曾與王德威合編《書寫台灣:新台灣文學史》(Writing Taiwan: A New Literary History),與周成蔭合編《反思中國大眾文化:經典的經典化》(Rethinking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Cannibalizations of the Canon)與《牛津中國電影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Cinemas),與白安卓(Andrea Bachner)合編的《牛津當代中國文學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也即將出版。 此外,他也是當代多本重要華文文學經典,如余華的《兄弟》、閻連科的《四書》、《受活》,以及黃錦樹之作品的英文譯者。 譯者介紹 趙瑞安 杜克大學文學系博士候選人,專攻酷兒理論、女性主義理論、東亞研究、以及二十世紀中期英文文學。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跨性別同性戀文學與日本BL文化的關係。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