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閱讀陶淵明 = Reading Tao Yuanming : 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427-1900) /

  • 點閱:24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內容簡介 隱逸、個性和詩歌 建構了一千五百年的陶淵明
  田菱(Wendy Swartz)教授從比較文學的視野出發,運用接受美學的方法,在《閱讀陶淵明》一書裡,準確地切入了中國詩人陶淵明作品範式轉變的諸多面向。
  陶淵明被公認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千百年來,對他生活的描繪,無論是集中在他的任真自得、穎脫不群與嗜酒如命,或是聚焦於他典範的道德情操,都將他提升到偶像地位。近來對於經典形塑的研究暗示了一個普遍現象:作家可能在逝世好幾世代後,他才取得如我們所知的聲名;且此種「接受」上的改變,往往與他的作品本身較為無關,反而取決於不同時代的文籍編撰者及批評家的動機與需要。陶淵明的「接受」是個特別發人深思的例子。除非我們找出他歷史形象建構過程中的轉捩點及關鍵人物,否則身為一個在其身歿後數百年來不受重視的詩人,陶淵明名氣的後來居上幾乎像是個奇蹟。本書即是對塑造典範詩人及文化偶像過程的一個考察。
  《閱讀陶淵明》批判性地考察了在一千五百年中對陶淵明及其作品的接受和解讀,展示了建構中國最偉大的文化偶像之一的陶淵明,是一個集體性的、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通過數世紀的交流和對話來實現,而居於對話核心的是中國士大夫文化的三個要項:隱逸、個性和詩歌。在這一對話中,對陶淵明生活和作品的眾多解讀,源於變化的審美和道德需求,以及新的詮釋實踐和批評語彙的發展。
  本書期望提供給對陶淵明其人其作品有興趣的讀者一種歷史的視角,這或許能使他的詩歌更為豐富紛陳。考察陶淵明的建構過程同時也是在繪製一卷傳統中國詮釋實踐及文人文化發展過程的圖軸。在重建陶淵明接受史的過程中,重要的是指出這些詮釋實踐中最重要的部分,將它們還原於歷史背景之下卻不嘗試估量它們的有效性及試圖斡旋其中。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田菱(Wendy Swartz)
  現為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中國文學副教授。曾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多年,也曾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研究主要側重六朝時期的詩歌和詩學。在美國主流學術期刊發表過關於陶淵明和謝靈運研究的相關文章,如〈哈佛亞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和〈中國文學:隨筆、論文和書評〉》(“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亦主編《六朝原始資料選編》(Early Medieval China: A Sourcebook),於2014年1月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閱讀陶淵明:歷史接受中的範式轉變(427-1900)》(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出版,2008)曾被美國圖書館聯合會《精選》(Choice) 雜誌評為該年度優異學術著作獎。
譯者簡介
張月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博士,現執教於美國伍斯特大學(College of Wooster)。教學和研究的主要領域為中國語言、文學和文化。
目錄 序 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著/聶清風譯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隱逸 早期史傳中的陶淵明隱士形象 唐代對陶淵明隱逸的暗喻及其矛盾 宋代對陶淵明隱逸哲思及動機的探索
第三章 人格 早期詮釋學理論中的人格解讀 道德高尚還是超凡脫俗的隱士 從超脫的隱士到道德的楷模
陶淵明的自傳項目
第四章 文學接受 第一部分:從六朝到宋代 六朝時期對陶淵明的幾種早期觀點 唐代詩歌對陶淵明的運用 宋代對陶淵明的重新定義和經典化
第五章 文學接受 第二部分:明清時期 文學史中(外)的陶淵明 進一步細讀陶淵明 陶淵明研究中的考證研究
結論 參考書目
序 序
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著/聶清風譯
  陶淵明,一名陶潛,現在被公認爲第一流的中國詩人。恩師海陶瑋(James Robert Hightower)在氏著《陶潛的詩歌》(The Poetry of T’ao Ch’ien)引言部份便開宗明義:「即便在最簡明最嚴選的中國著名詩人名單上也得有陶潛,他是中國文學領域一位實至名歸的大家。按年代,他上繼至今仍面目模糊的公元前三世紀愛國詩人屈原,下啓八世紀名家李白和杜甫。」 儘管陶淵明在中國文學經典裡擁有無可置疑的地位,這個地位卻不是一直以來就如此鞏固的。在他身後數個世紀裡,陶淵明作爲隱士,而不是因其詩名,廣爲人知。儘管在李唐時代他的詩歌開始逐漸引人注目,但是祗有到宋代他的作品纔開始被奉爲詩歌經典。田菱這部精彩紛呈的著作主要就是探討陶淵明詩歌和文化雙重偶像地位的確立過程。捉筆作序,與有榮焉。
  田菱長在臺灣,自幼習得中英雙文。她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讀法國文學和比較文學,進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師從現任美國學術聯合會主席余寶琳而取得比較文學和中文博士學位。田菱是著即發軔於她二〇〇三年完成的博士論文。
  田菱教授是著主要著眼於陶淵明「身後聲名」(posthumous reputation)的「建構」(construction)和在他作品的接受過程中所涉及的「機制」(mechanisms)問題。她的研究植根於西方接受史理論,全面探討了從甫問世直到晚清,陶淵明作品是怎樣被解讀和評價的。在第一、二章,田菱集中討論了從蕭齊到初唐人們怎樣在不同的傳記中塑造形象各異的陶淵明。她將這些傳記和陶淵明友人顏延之(三八四——四五六)的誄文進行比較,進而探究從陶淵明自己的作品中能夠剝離出的傳記信息。田菱教授對上述材料沒有採取單一向度的研究方式,而是令人驚歎地在這些材料中識別出陶淵明的一系列不同面相並分門別類爲:「精神隱士」、「反常隱士」、「絕塵隱士」、和「精神英雄」。對於這種鞭辟入裡的多維研究方法我深所服膺。
  陶淵明最早的傳記之一出自梁太子蕭統(五〇一——五三一)之手,由他主持編纂的《文選》又收錄了很多陶淵明的作品。蕭統還親自收集陶淵明的作品並冠以序,這篇序至今留存。蕭統毫不掩飾自己對陶淵明的崇拜,在他那個時代陶淵明詩名未著。職此之故,陶淵明在與蕭統居於同一時代的鍾嶸(四六七?——五一九)那裡祗得到「中品」。蕭統爲陶淵明作序:「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如此熱情洋溢的對其作家價值的首肯,即便在陶淵明聲名更其鞏固的後來也並不多見。
  是著一個爲其書名所不能彰顯的優點是其跨度之廣。田菱教授的研究由六朝晚期直至清季,甚至還涵蓋了一些民初史料。然而,與一些文學研究者不同,田菱始終審慎地將陶淵明的具體研究放置於特定的歷史語境之中。譬如,在探討朱明時代對陶淵明的評價時,她指出胡應麟(一五五一——一六〇二)、楊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等人對於陶淵明的評價應該被置於文學復古運動理論的背景之下來理解。同理,在研究清代考證學者對陶淵明的考釋這一節,田菱不厭其詳又充滿睿智地借鑑了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清朝「考證學」(evidential research)的研究成果。
  儘管田菱教授的研究有著豐厚的理論基礎,她卻並不搬用令讀者消受不了的炫目理論和技術術語。她文理清晰,令人信服,引人入勝。鑒於其研究時間跨度之大,她本可以很輕易地誤入歧途,即對所引用的廣袤材料進行過於簡單地分析。田菱雖非訓詁學出身,但她對於尼采認爲訓詁學的觀念(notion of philology)即在於「慢讀的藝術」(the art of reading slowly)似乎深諳三昧。她對文本,尤其是詩歌,展開敏銳地細讀。是著包含了對李白、白居易、王維、蘇軾、王安石、歐陽修、梅堯臣、陸游等詩歌大家作品的精心英譯,同時也收錄了一些西方學者尚未措意而聲名稍遜的詩人作品的英譯,比如南唐詩人李中。這些詩歌英譯倘若抽取出來便可以組成選集另行結集出版。
  田菱是著即將以中文在她的故鄉臺灣面世並將爲讀者所厚愛。在此我爲她感到高興。是著不僅在臺灣並且在整個東亞地區都會有更多的讀者。在此,我要祝賀擔當是著翻譯和付梓重任的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