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1940法國陷落. 卷一, 第三共和國的美好年代 /

  • 點閱:146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1940 法國陷落(卷一):第三共和國的美好年代》The Collapse of the Third Republic: An Inquiry into the Fall of France in 1940 德意志第三帝國 vs.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二十世紀的斯巴達與雅典 鋼鐵意志之國與世界文明之都最終的對決 1870年普法戰爭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終於誕生,雖然期間保皇派與共和派持續對抗、左派與右派勢力互有消長,但直到1940希特勒踏入巴黎之前,第三共和國的確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西方人皆以巴黎為精神上的原鄉。沒有國家像它一樣,培養出那麼多的優秀、作品廣為人知的作家與藝術家,像是福樓拜、普魯斯特、韓波、莫內、雷諾瓦,數也數不清。連尼采都曾讚嘆:「歐洲的藝術家只有巴黎這個家。」 1900,巴黎舉辦世界博覽會,世人都讚嘆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 但1940年6月17日,夏伊勒站在巴黎街頭,看著德軍穿著灰色軍裝踏過林蔭大道,一隊又一隊,川流不息。在短短的六周內,這個最世界最古老、最偉大、最有文化的強權面臨全面的軍事潰敗。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夏伊勒當時目睹這一切,決定開始探詢、記錄這段黑暗的歷史。本書重現了令人震懾的歷史,它是二十世紀最大的悲劇,此後再也不曾有過。

作者介紹 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 1904出生於芝加哥,1925年,他成為《芝加哥論壇報》駐歐特派員,在歐洲遊歷了十五年,因此身歷歐洲史上最動盪的時代。他親見第三帝國的興起與覆亡,也看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如何從文明中心走向失敗主義之路。1960年,他以美國軍方繳獲的納粹文件(包括高層的日記),加上他個人在柏林的親身所見,完成名著《第三帝國興亡史》,由此奠定他大眾史學家的地位。 解開了納粹德國的身世之謎後,他以同樣的精神去探究:「法國為何六周就投降了?」他深入法國外交部、軍事高層,訪問重要的當事人,從堆積如山的文獻中,拼湊出第三共和國崩潰的圖像,最終於1969年出版《1940法國陷落》。他想要藉此告訴世人:「一個偉大的國家,就算遭遇滔天大禍,也不會突然覆亡,一定是老早就種下了禍根。」 除了宏觀的國別史之外,夏伊勒親歷的歷史現場與個人回憶,也是讀者津津樂道的名著,其中包括《甘地與我》、《柏林現場》等。 譯者介紹 高紫文 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畢,義務役步兵少尉排長退役,專職翻譯,特別喜愛戰爭歷史文學。譯有《甘地與我》、《NASA博士教你認真做防災》、《失控的正向思考》、《馬特洪峰》。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