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花粉的房間 /

  • 點閱:9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花粉的房間》DAS BLIITENSTAUBZIMMER 這該是關於一個十八歲女孩,「告別父母」並「踏上自己人生道路」的「成長小說」,然而在新銳瑞士德語女作家愁.葉霓的筆下,故事卻何其憂傷寂寞。憂自小父母離異,跟隨著父親生活。進入大學前,她與十多年前棄她而去的母親重逢,雖亟欲重建母女情誼,但在她們之間卻橫亙著難以跨越的鴻溝。在母親的畫家男友車禍身亡後,憂原本以為她終於可以解開母親這個她心中最大的謎團,並真正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時,母親卻將自己關進了撒滿金黃色花粉的房間中。 憂在一旁默默地關心母親,努力將她引誘出自我封閉的空間,然而女兒的一番心意未能得到回應。當母親汲汲展開另一段關係,希藉由新歡,以忘卻舊傷痛時,竟在男友的面前自稱是憂的姊姊,這般的「暱稱」,又遠遠拉開了二人間的距離。最後不察女兒一心期盼能為她慶生的心意,與男友遠走他鄉,不知歸期。怎生糾纏難解的母女關係!二度被母親拋棄後,沒有埋怨或反抗,在空蕩的屋子裡,憂只是夜夜失眠。最後她還是回到父親身邊,和繼母的女兒共同面對家中將有新生兒降臨的「喜訊」。她走出家門,在公園裡她只想看飄雪,看留不住的雪花,等待下一片雪花落下,而還未融解的那一瞬間。 就如書中最後一幕所呈現的景象與氛圍,憂總是沒有歸屬,尷尬地處於過渡階段和分裂的組合之間;蕩在青少年與成人期、搖擺在「拼裝家庭」的父親與母親之間、甚至是被動地夾在扮演子女與父母角色的選擇中,然而在這種「之間」既看不出她的跳脫蛻變,也無關乎任何美好未來的願景。 對作者葉霓而言,《花粉的房間》此一書名,「花」雖象徵著未來和希望,但「花粉」卻意味著死亡和逝去的歲月。「房間」原本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該是提供安全感和庇護的所在,然而本書中的人物卻在房間中一再遭受失落感的侵襲。此書上承德語文學的典範,充滿卡夫卡式的昆蟲象徵,近銜七0年代Peter Weiss的「告別--清算文學」和理想家庭幻滅的主題,此外九0年代青少年流行文化、怪癖奇想和相關題材的場景隨手可得,如Technoparty、快樂丸、愛滋病、墮胎和「性現在已經完全不流行啦!」的宣稱等,開創出世代小說自傳性書寫的新風格。 沒有太多的情節發展,對話也很簡短,加上主角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故事圍繞在「我看見…」、「我覺得…」、「我想…」等,以「我」為主的語句子上,敘事形式與敘事內容相呼應,記錄了世代社會變遷,集體崩解,散落為單一個體、彼此互無溝通的現象。敘述者冷酷的觀察目光,亦揭下68學生運動的神話面紗,當這熱情叛逆的世代亦為人父母時,只突顯出其自私、冷漠、自我欺騙和無責任感的性格。 而即使是跳脫社會學、心理分析等非文學的背景框架,此書仍能引發強烈的閱讀震撼。這點深得德國各大報文評龍頭的青睞,一致讚賞本書在敘事美學技巧上的成功: 「透過拿捏精準的感受,將情緒心境轉化為感官印象,進而創造出具獨特詩意的戲劇場景」----新蘇黎士報 「此一藝術傑作表現出,情感如何渲染目光,而經情感渲染的目光又如何牽引出行動。」----南德日報 「愁‧葉霓找到了一種原創性語言,傳達父母離異或拼裝家庭兒女無可言喻的感受。」----焦點週刊 「愁‧葉霓的語言是如此的清楚明確,深中要害…這是一本難得一見圓渾成功的處女作。」----時代週報

譯者介紹 余健慈 私立東吳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畢業。 德國歐登堡大學(Oldenburg)政治學及教育學碩士。 現為德國歐登堡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