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華盛頓的假牙 : 非典型的十八世紀法國文化指南 /

  • 點閱:18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華盛頓的假牙》George Washington``s False Teeth::An Unconventional Guide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華盛頓在一七八九年就職美國首任總統時,整個口腔只剩一顆牙齒! 《貓大屠殺》的作者羅伯.丹屯,從華盛頓的牙病史深入考察再延伸,檢視其後種種更寬廣的十八世紀奇異景緻。 喬治.華盛頓於一七八九年正式就任美國總統時,口中僅剩一顆牙。他收集了種種材質的假牙,包括象牙、海象長牙、河馬長牙到一位同胞的牙齒。與他同時代的人對齒齦疼痛的憂慮,大概超過了對一七八七年新憲法的憂慮。 造訪十八世紀,你一定會頭暈目眩地,因為它沒完沒了地令人驚奇,不可抗拒地使人奇怪。薩德侯爵在一次交通阻塞中,狂怒下用劍刺穿一匹馬的肚子;德翁騎士宣稱他是一個女人,穿著女裝發起決鬥比賽;拉法葉侯爵和美國印第安人同穿土著服飾一起裝修巴黎的住宅;瑪麗-安東尼皇后在凡爾賽宮花園中化裝成擠奶女工。十八世紀總在服飾上偽裝並變裝。這個世紀也充滿公民教訓,頒佈許多宣言: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出版許多專著:《法律精神》、《民約論》。 以這樣特殊的角度切入和洞察,丹屯向我們展現出啟蒙時期也同樣有它的假牙。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膨脹的時代,有膨脹的貨幣、指數、推薦信、名望和思想。廣泛的吹噓影響了我們對近代的政治文化運動,即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理解,因為它也已誇大膨脹,乃至於連起初的創始者都無法辨認它。 本書是為普通讀者而寫的十八世紀指南,從一些最引人好奇的異常角落,關注啟蒙運動的成因。旨在為諸如這樣的當代問題提供歷史的觀點:採用歐元挑戰了歐洲既有的認同概念嗎?網際網路構築起一個新的資訊社會了嗎?糾纏在名人的私生活裡,能使政治文化中的錯誤路線曝光嗎?通過這些以十八世紀為背景的闡釋,除了可用新眼光來看待上述問題,與此同時,又可享受對十八世紀有創見的觀點之樂趣。 本書特色 作者在法國文化史上是重量級的知名教授,寫作風格相當特殊,引證的資料豐富而有趣。

作者介紹 羅伯.丹屯(Robert Darnton, 1939-) 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教授,也是研究法國文化史的知名教授,曾任「美國歷史學會」和「十八世紀國際研究協會」主席。他曾榮獲多項學術獎和圖書獎,包括1982年美國的麥克阿瑟獎、1999年由法國政府頒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2004年的古騰堡圖書獎;著作《革命前法國被禁的暢銷書》榮獲美國國家書評獎、《貓大屠殺》榮獲洛杉磯時報書卷獎。其他作品尚有:《舊王國的地下文學》、《催眠術與法國啟蒙運動的終結》、《啟蒙運動的生意》等。 「羅伯.丹屯具備新聞採訪記者追根究柢的好奇心,一絲不茍的學者窮本究源的敬業精神,以及小說家的敏感度。——Stanley Hoffman,《新共和》。」 譯者介紹 楊孝敏 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英語專業,通法語與德語。譯作有《計算機與社會主義》、《馬克斯韋爾傳》、《二十世紀繪畫大師:魯菲諾》、《BBC音樂導讀》之《貝多芬交響曲》等多冊、《貝多芬書簡》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