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

  • 點閱:21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收錄在這本書裡的七篇論文,分別發表在下列的學術期刊及論文集中,茲依序說明如下: 第一篇︿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原是一九九九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就職典禮上的講稿,除了學校出版專冊之外,初稿曾經發表在︽北京大學學報︾一九九九年第六期;不久又增訂附注,修訂稿發表於北京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一九九九年第六期。該文討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在思想文化的新舊衝突下,在政治社會的急遽變遷中,遭遇到什麼樣的困境。文中分別從文學觀念、理論系統、研究方法等方面,來探討問題的癥結所在,同時思考如何尋找出路。收入本書的,是後來的修訂稿。 第二篇︿中國文學演變中的時間意識﹀,原是二○○一年十二月參加上海復旦大與南京大學合辦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論壇﹂、美國史丹福大學主辦的﹁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現代詮釋學術研討會﹂、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主辦的﹁人文學研討會﹂上,先後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若干觀點報告,但都因篇幅短,時間不夠,討論不能深入,未能引起學者的注意。二○○二年六月,北京中華書局主辦﹁廿一世紀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我才在忙碌之中,再度筆之於書,提供與會學者參考。後來此文就收在該局所出版的會議論文集中。我多年來所從事的經典普及工作,其動機信念俱見於此。我非常希望有人作更寬廣更深入的討論。 第五篇︿唐宋詩詞中的顏色字﹀和第六篇︿談幾首描寫人生的浣溪沙詞﹀,都從比較所謂﹁現代﹂的觀點來析論傳統舊詩詞,分別用來紀念鄭因百老師的百歲冥誕,和慶祝葉迦陵老師的八十華誕。他們都是我一直敬愛感念的老師,無論是治學或為人,都曾給了我很多啟發。前者發表於二○○五年台大中文系主編的︽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紀念論文集︾以及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二○○七年春之卷。在此之前,曾以同題在北京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雲南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等校,演講過主要的內容。後者發表於天津南開大學二○○五年十二月出版的︽葉嘉瑩教授八十華誕暨國際詞學研討會紀念文集︾。在此之前,也曾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心主辦﹁中國文學古今演變國際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初稿發表於香港︽明報月刊︾第三十七卷第二期,後來全稿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版的會議論文集中。該文討論中國文學史上有關﹁古﹂與﹁今﹂、﹁新﹂與﹁舊﹂的一些觀念。第一、二篇談的是有關中國文學的問題,第三、四篇所談的,則是從較寬廣的文化觀點,來看待中國文學應該如何承衍傳統,邁向現代。 第三篇︿中華文化的文學省思﹀,原是香港中文大學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主辦﹁中華文化與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後來收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年所出版的︽中華文化與廿一世紀︾論文集中。這一篇論文,和我為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庫﹂所寫的︿從人文化成到文學轉型﹀一文,是姊妹篇,觀點相近,繁簡則頗有不同。因版權所限,︿從人文化成到文學轉型﹀一文,暫時不能收入本書。 第四篇︿傳統文化與古籍整理的現代化﹀,是我多年來從事經典古籍如何普及化、如何現代化時常常思考的問題。我常面臨兩個難題:一個是有些人根本不看經典古籍,認為只要是傳統的東西必然落伍;一個是有些文史研究者,瞧不起注釋譯介的文字,認為那沒有學術價值。所以這篇論文,雖然在一九九九年,曾分別在香港大學以同題在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校演講過。當時的反應都頗為熱烈,有些師生在聽後也曾給了我一些寶貴的意見。 第七篇︿論文學的獨特性與共通性﹀,是我應香港藝術發展局二○○六年香港文學節﹁兩岸三地文學及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而作。除了發表在該局專冊之外,也發表於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文學研究︾二○○六年秋之卷,以及︽北京大學學報︾二○○七年第六期。有的是轉載,有的則文字經過修訂。在香港教書多年,擔任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及顧問多年,這是我唯一為該局所寫的論文,從中應可看出我對兩岸三地近現當代文學的一些看法。 從第一篇到第七篇,儘管題目不同,內容討論的重點也不一樣,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它們所談的,都是有關中國文學的﹁古﹂與﹁今﹂、﹁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以及文學研究所遭遇的困難和如何尋求出路的問題。所以,我把它們合在一起,彙為一集,以首篇命題,來貢獻給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同時就正於學界先進。 吳宏一 自序於二○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作者介紹 吳宏一 台灣高雄人,1943年生,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台、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台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論語新繹》《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等專書二三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台灣、香港、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