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梓人遺珍 : 漫說中國古代木匠工具收藏與鑑賞 /

  • 點閱:14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梓人遺珍》 本書是作者十餘年蒐羅所得的珍藏全覽,全書考證經義,旁徵博引,佐以稀有的骨董墨斗、鉋子的精美圖片,以及匠人工器的歷史典故,是收藏家不可錯過的參考書籍。 1.每件木匠作品都是唯一存世之物,即收藏界俗稱的「孤品」。 2.收錄極少見之鉋子、墨斗、國外珍品 計78件。 中國人喜愛收藏,這和文化淵源有重要的關係,因為悠久的歷史提供了可供收藏的精神和物質條件,傳統和積累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收藏的內容。 近年來中國大陸收藏熱經久不衰,這其中既有屬於經典收藏品類,例如對傳統的古籍、字畫和珍貴陶瓷等藝術品的收藏,這種藏品除了歷史價值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潛在的投資價值。此外,民間收藏品的種類也呈現出廣泛性,例如傢俱、老爺車、火花(火柴盒外包裝)、老照片等等,幾乎所有能夠反映歷史和生活的各種遺物,都滿載著人們對昔日的情愫,重新被撿拾回來。 對於各類工具的收藏,在國際上並不少見。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應當為石器或者骨器,而且最早被加工的物品,除了衣食之外,便是居所。田野考古的發現證明至遲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金屬工具,為木作工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中相傳是“魯班”發明的墨斗以及對木材進行切削加工的鉋子,是木作工具中最為獨特的一種。 墨斗是在可以移動的木制或者金屬製成的小容器中,放置墨汁,然後讓棉線在容器中通過,使棉線浸滿墨汁,然後將墨汁轉移到需要加工的木材上,以便沿著墨線根據需要進行加工。因為留在木材上的線條是黑色的,有些時候將木作稱作“黑線活”;而石作和磚瓦作匠人,根據白色棉線的標誌進行操作,因此也被稱作“白線活”。 墨斗在長期的歷史發育中,被木作工匠賦予了無限的藝術價值,有的外形如魚,有的外形如獅,有的被做成繡花鞋狀,還有的被做成嬰嬉,千姿百態,如錦陣花營一般。所有的墨斗都是木工們親手製成的,因此各式各樣的墨斗中,便飽含了製作者對生活的希望和對幸福的憧憬。於是這些不同形制的墨斗,就成了一個個極富生命力的藝術品,因此便體現出了極高的收藏和觀賞價值。 「正因為工匠們試圖在「終日不離屑和土」的乏味勞動中尋求某種精神上的享受,而刻意把原本樸實無華的工具加工細作,使之變成一件件精美有趣的藝術雕刻。或許,他們對祖傳的手藝從未感到過一絲的乏味,只是想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作者丁海華

作者介紹 丁海華 1993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先後獲得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現任國際律師事務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熱愛中華文化,積極保存中華傳統。早在留學期間便開始他的收藏之路,直到2001年因緣際會於北京潘家園購得一只繡花鞋刨子,從此愛上了這些滲透著昔日匠人汗水的工具,投入木匠工具的收藏與鑒賞。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