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第三帝國興亡史, 卷二 / 邁向戰爭之路.

  • 點閱:23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第三帝國興亡史 卷二:邁向戰爭之路》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   1961年入選美國國家書卷獎。   以X戰警系列著名的好萊塢大導演布萊恩.辛格,2008年在執導《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時,開始大量地閱讀有關「第三帝國」的各種資料:「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讀夏伊勒的《第三帝國興亡史》,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它深度地剖析了希特勒、戈林、希姆萊等人的人格與陰謀。在我拍這部電影之前,我不僅要去了解那些想要刺殺希特勒的人,也要去探究為什麼希特勒能夠出現在世界舞臺。   和平的代價?   短短四年半時間,出身微賤的前陸軍下士希特勒,把政治上、軍事上和經濟上接近崩潰的德國,一躍而成為舊大陸最強大的國家。連英國和法國,都在他的面前發抖。   根據《我的奮鬥》中描繪的藍圖,統一歐洲的前哨站,就是先合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以補足戰爭人力、資源,並取得東線的戰略位置。然而,事實上以當時的英法的軍事力量,只要希特勒膽敢以武力襲擊奧地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國的西線就會馬上崩潰。   但沒有一個國家阻擋希特勒──即使他們有力量,也沒有這樣做的膽量。   這一切都在希特勒的計畫中。   1938年9月28日,甌洲現代史上最令人難堪的日子。   英國首相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第,代表著兩個具有偉大民主傳統的西方國家,在慕尼黑會議上,畢恭畢敬地把他們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送給希特勒。這場吃相難看的外交分贓,沒人問過捷克人的意見。   張伯倫回到英國,一下飛機便揮舞著剛簽好的慕尼黑協定,他自詡為協商高手、優雅的和平使者,四周歡呼聲不絕於耳。他們都以為,歐洲史上最終的和平時代就要來臨了……

作者介紹 威廉.夏伊勒(1904-1993)   出生於芝加哥,大學畢業後,為了拓廣見聞,經濟並不富裕的他,便以貨輪為交通工具、以勞力換取三餐,在歐洲各地遊歷。落腳巴黎後,他先是擔任《芝加哥論壇報》駐歐特派員,並在當地與海明威、費茲傑羅等文藝人士結交。   在著名媒體人愛德華.莫洛(Edward Murrow)的引介下,擔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駐柏林播音員,為世界各地傳達德國現況,也因此見證了納粹的興衰起落。   他看著希特勒從落魄政客變成「帝國元首」,在納粹還是小政黨時,他出席其各式各樣的集會;他跟著德軍一起進入巴黎,在德國官方宣佈法國投降前,美國人透過廣播就知道這個獨家消息了。   他的播報聲是許多美國人戰時的回憶。他首創與歐洲各地記者「電話連線」,即時報導當地現況,這是新聞史上的創舉。戰後 ,他常在新聞節目中以自由派觀點針砭時局,不僅惹來CBS高層不滿,其他媒體也不敢用他,深怕得罪當局和廣告主。在這段艱困時期,他開始閉門撰書。   《第三帝國興亡史》耗費五年半才寫完,資料來自美國軍方繳獲的納粹文件(包括高層的日記),加上他個人在柏林的親身所見。一九六○年出版後,當年即成為暢銷書,成為納粹德國的經典著作,夏伊勒也因贏回聲譽。其他著作尚有《柏林日記》、《甘地與我》(Gandhi: A Memoir)、《柏林現場》(This is Berlin)。 作者相關著作:《第三帝國興亡史 卷四:末日的開始與第三帝國》、《第三帝國興亡史 卷三:戰爭初期的勝利和轉折點》 譯者介紹 董樂山(1924-1999)   1946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後在新華社擔任編譯。1957年,因為主張職業自由,與錢鍾書等人一起被劃為右派,被降級去當地方英文教師。在新華社整理資料時,他發現《第三帝國興亡史》原著,讀後大受感動,隨即組織翻譯工作。這本書在1963年出版,雖然不得具名譯者,但仍產生極大轟動。   文革後,這部巨著得以正式出版,以董樂山為首的譯者群才得以面世。對於文革後浩劫餘生的人們來說,第三帝國的極權統治,似乎也是他們似曾相識的經歷。董樂山作為翻譯家的名聲由此確立,他的譯作也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食糧。   董樂山樂在翻譯,日以繼夜。除了《第三帝國興亡史》之外,他的譯作還有美國記者斯諾的《西行漫記》、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亞瑟.柯斯勒揭露史達林恐怖統治的小說《正午的黑暗》。從一名熱情左派青年到對政治、世局失望的抑鬱文人,這些譯作不僅是他人生的寫照,也是對這充滿戰爭、烏托邦理想破敗的二十世紀的反省。其身後尚有《董樂山文集》(2001)。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