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實驗室巡禮 /

  • 點閱:14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實驗室巡禮》 「觀察與好奇」是促使我們發問的動力,布萊克本與葛雷德 (2009年諾貝爾生醫獎) 就曾明確表示,他們由於好奇,想要了解染色體如何維持其完整性,開啟了端粒與端粒(酉每)的研究。然而作研究不單單是要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問出好的問題。豐富的知識、邏輯的訓練、紮實的根基,是成為評估與篩選問題的依據。一旦清楚知道「要解決什麼?」,接著是研究的過程,科學家最怕就是被框框限制住,因為創意與突破通常是成功的關鍵,陳長謙院士說:「新分子、新化學」;邱勝賢 教授提到「新思維、新世界」。而原創力是需要不斷的操練,經由觀察、學習、思考、創造的過程,如何從實驗中看到精采的故事,如何將故事的邏輯呈現表達,經由反覆的思考與推敲,讓思路活絡過來,觸類旁通,最終揭開問題的奧秘。當韓殿君 教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到螢幕上原子團分佈影像的慢慢隆起,驗證「波色-愛因斯坦凝結」的原子波,霎那間充滿著驚喜與滿足,是旁人無法享受的,這正是科學研究最令人著迷之處。 本書涵蓋了從2004年至2009年,科學月刊專訪國內十六位教授的實驗室。內容包括上自登高望遠的天文,下至海中魚蝦的研究;從平息大氣中臭氧層破洞之爭議,到探索細胞老化的奧秘;從核酸自動化定序的挑戰,到揭開雙面原子的面紗;從奈米粒子的研發,到超分子的合成;從看見螢光的秘密,到基因轉殖的螢光魚;從果蠅的嗅神經圖譜,到人類腦神經纖維的解像;共有七篇生命科學與九篇自然科學的訪問報導。不論這些科學家是究理務實,或是翱翔在實驗中,亦或是自我挑戰;他們都具有共同特質,除了都有強烈的興趣與求知慾望;執著、專注與熱情都是從事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 本書特色 ★藉由文字與圖片紀錄,一窺國內16位知名教授實驗室內的秘密。 ★內容上自天文,下至海洋,更揭露近來熱門的螢光魚培育經過。

作者介紹 張大釗 1985年獲得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化學博士學位,隨後在Boulder的 CIRES研究中心從事一年客座研究與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博士後研究兩年,於1988年返國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目前是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合聘研究員,臺灣大學化學系合聘教授,陽明大學生醫光電所合聘教授。研究興趣包括雷射光譜學與影像技術、分子間作用機制、小分子在癌症相關研究,特別是研發螢光探針分子從事癌症篩檢與利用影像技術探討不同細胞間之胞器差異,研究DNA的G-四股結構之構形、形變與其生物功能或抗癌機制,研發穩定G-四股結構之抗癌分子。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