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呼吸鞦韆 /

  • 點閱:21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呼吸鞦韆》Atemschaukel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荷塔.慕勒得獎作品 一部關於政治紀實文學不可忽視的作品。 ──德國《時代周刊》 一個真實的故事。 《呼吸鞦韆》描寫二戰後1945到49年蘇聯勞改營裡一群德裔羅馬尼亞人的故事。他們被送到了勞改營,替希特勒的德軍贖罪,幫俄國做戰後重建,成為二次大戰後時代的犧牲者。在勞改營中,隨時都可能發生逮捕、酷刑和謀殺,恐怖的陰影彌漫在日常生活中。尤其還有時時刻刻的飢餓狀態,無處可躲。荷塔.慕勒以一種獨特間且帶有詩意的方式,將這種窒息的恐怖感在作品中表達出來。 慕勒對在蘇聯的放逐生活有細緻的描述和刻畫。當時被抓捕的人們,包含所有17至45歲的羅馬尼亞籍德國人,17歲的羅馬尼亞裔詩人奧斯卡.帕斯提歐爾(Oskar Pastior, 1927-2006)與慕勒的母親都在其中。慕勒的母親在極度的心理創傷下,絕口不談勞改營的事。被問急了會說不記得了……。所有其他村裡生還返鄉的人亦然。這段經歷籠罩著慕勒成長的村落。帕斯提歐爾卻是能夠描繪記憶。慕勒在一直想瞭解母親,並且想解開少年時期的納悶的情況下認識了帕斯提歐爾。 《呼吸鞦韆》的主角李歐就是奧斯卡‧帕斯提歐爾。他在羅馬尼亞被徵集,遣送到烏克蘭,做了五年的勞役,1950年重回家園。19年之後,離開了獨裁統治的羅馬尼亞,到了西柏林從事寫作。在寫作生涯中,帕斯提歐爾得過德國各種獎項,其中包括畢希納文學獎。帕斯提歐爾同意慕勒寫他的勞改營故事,也答應全力協助她。他們獲得羅貝特‧伯許基金會的贊助,2004年前往烏克蘭,造訪當年勞改營的舊址。之後兩人經常見面,帕斯提歐爾口述當年的生活片斷和人物;並且也親自撰寫,提供手稿。2005年兩人決定以共同作者的方式寫這本書。合作進行當中,帕斯提歐爾於2006年過世。經過年餘傷痛,慕勒最後還是在2009年3月把作品完成,也幸運榮獲諾貝爾獎。 慕勒的作品不是控訴,而是生動地描寫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受到專制政治的影響和控制。 注 奧斯卡‧帕斯提歐爾(Oskar Pastior,1927-2006),德裔羅馬尼亞人。詩人、翻譯家。十七歲被遣送烏克蘭勞役。一九五○年回到羅馬尼亞,一九六九年之後離開羅馬尼亞前往西伯林,從事寫作。得過德國各種寫作獎項,也是德國極富盛名的畢希納文學獎(Georg-Buchner- Preis)的得獎人。

作者介紹 荷塔.慕勒(Herta Muller)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獲獎評語:「她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直率描繪了被放逐者的景觀。」 德國小說家、詩人、散文家。 1953 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尼慈基村,自1987年起住在德國。慕勒曾經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專制政體下,屬於講德語的「少數民族」,作品經常帶有政治色彩,生動地描寫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受到專制政治的影響和控制.她詩性的文字實驗也備受推崇。 慕勒主要是用德文寫作,多部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著有《風中綠李》(Herztier,1994)、《狐狸當時已經是獵人》(Der Fuchs war damals schon der Jager,1992)、《衛兵拿起他的梳子》(Der Wachter nimmt seinen Kamm,1993)、《今天我不願意面對自己》(The Appointment)等書。 在諾貝爾文學獎之前,荷塔.慕勒曾獲得幾項德國文學獎,如 1989年Ricarda-Huch-Preis、Marieluise-FleiBer-Preis、1991 年Kranichsteiner文學獎。1994 年克萊斯特獎(Kleist-Preis)、1997年格拉茨文學獎。1998年以《風中綠李》獲因帕克獎(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譯者介紹 吳克希 本名郭光宇,宜蘭人,曾於台北、新魯汶、巴黎、柏林等地研習社會學、哲學及古典語文學,現為自由撰稿人。 審校者簡介 胡昌智 台灣大學歷史系所,德國魯爾大學歷史學博士。曾於東海大學任教,並曾被國科會派駐德國與英國,負責推動台灣與歐洲間的學術合作。目前從事譯著。研究領域主要在史學史及德國浪漫主義。譯有《歷史知識的理論》、《維機揭密》,著有《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