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我們沒有權利樂觀 : 後石油危機時代的真相 /

  • 點閱:23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我們沒有權利樂觀:後石油危機時代的真相》Too Much Magic: Wishful Thinking- Technology- and the Fate of the Nation 我們沒有理由樂觀。那些還在期待奇蹟的人,是該醒一醒了。 後石油時代最尖銳的批判者,後金融危機世界最敏銳的觀察家 《沒有石油的明天》作者2012全新力作,再度引發各界高度關注與爭議 當年的預測逐一成真,能源危機引發金融風暴,前方的世界還有多黑暗? 他的悲觀不是哭鬧唱衰,赤裸的真相就是如此難堪! 《沒有石油的明天》2005年在美出版後,引起了廣大討論、迴響與爭議。作者對於油價攀高、金融體系震盪等預測,在2008-09年逐一發生,使其聲名大噪。當年的明天已成今日,高油價帶來的金融震盪餘波未平,政府體系的解決作為卻讓民心盡失。進入「油荒時代」(The Long Emergency)的我們,對於即將發生何事、該如何應對,完全沒有共識。我們持續抱持樂觀的想法,以為科技可以解決能源短缺的所有問題,但康斯勒以準確的遠景、清晰的思維,與務實的全球觀點,再次向讀者揭露人們對科技的過度浮誇;同時,2012年後的世界將有這些重大改變: 郊區生活終將解體 油荒時代將讓社會面臨一次劇烈的人口結構轉移,許多人會遷離原來的住地至其他地區;郊區生活將因高昂的油價而變得困難重重,過往擴大都會區的都市設計,將資源挪至郊區,可說是一大錯誤。 便捷運輸與大型都市不復存在 我們即將進入一個複雜性減低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及時存貨管理系統(JIT)不再出現,陸上與空中運輸將因低燃料費用的消失而不復存在,經濟活動變得只以國內為主。農業重回到借力牲畜的年代。大型複合城市萎縮,摩天大樓將會顯得老舊且過時。 政黨政治宣告失敗 從金融危機的政府處理來看,美國行之有年的兩黨政治已充滿了愚蠢與不誠實的行徑。自從卡特卸任後,民主黨對於有限資源的重視便不如以往。共和黨掌握美南票倉,石油枯竭的警訊讓美南的經濟活動籠罩著一片烏雲,為求選票,該黨也只得規避油荒來臨的事實。金融規則重建的失敗,與金融體系崩壞的無效遏止,讓2012參與總統大選的兩黨忙於逃避責任,在在都已悖離執政在野相互監督的初衷。 華爾街沒落 隨著油價高漲,首當其衝的就是金融體系。制度無法讓金融體系健全運作,人為的不理性干涉(如貪婪)又隨處可見,無度的借貸更讓金融重鎮華爾街搖搖欲墜。歐洲諸國同樣也因狂飆的外債而傷痕累累。為什麼金融產業會容許這樣的惡行發生? 替代性能源難替代 非常規原油(unconventional crude oil)如頁岩油(shale oil)、天然氣等,油井壽命短暫。即便太陽、風及其他替代性能源取之不盡,汲取它們的設備卻無法常保如新,未來我們不見得有足夠的資金維護這些設備。 高油價帶來金融體系的震盪,也使得郊區發展面臨危機。高油價讓航空業者出現倒閉潮。高油價帶來發展限縮,使得開發趨弱,而經濟活動減少的結果,即是對石油的需求量下滑。這麼一來油價便會下跌,產油公司資金將會出現短缺,這會使得開發替代性能源的投資遭受阻礙,進一步讓缺油危機惡化。如果我們希望點亮燈光的電力能夠取用不竭,除了持續發展核能,可能別無他法了? 地球的反撲 我們目前面臨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窘境:廉價能源經濟的崩潰伴隨著生態危機。到了2100年,地球的溫度將會上升華氏3到7度,氣候異常帶來的災難將難以估計。 康斯勒從人類社會、都市發展、經濟、政治與科技等面向,解讀當前及未來的世界局勢與生存窘境,並警告我們,能源短缺倘若愈演愈烈,唯一的手段就僅剩戰爭與獨裁的政府了。

作者介紹 詹姆斯.哈維.康斯勒(James Howard Kunstler) 「因為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有相同的感覺:難看的高速公路線道、停車場、住宅區、大型商場,沒落的城市和被蹂躪的鄉村——這就是大多數美國人日復一日居住和工作的環境。」 出生於紐約市的康斯勒,父母親是猶太人,在他八歲時離婚。他的父親做的是鑽石買賣,而康斯勒大部分的童年是跟他的母親和繼父一起度過。因為每個夏天都在新罕布什爾州的男孩夏令營度過,遂非常熟悉小城鎮的精神,這也成為他日後許多作品的基調。 從他的幾部作品《Home from Nowhere》、《The City in Mind:Notes on the Urban Condition》以及《沒有石油的明天》中,他大膽碰觸美國的禁忌話題,即「後石油時代」;他相信,未來世界的命脈並不掌握在充滿高樓大廈的都市中,而在加強連結小城鎮與鄉村。「我們必須重新恢復鐵路系統的光榮,如果我們希望保持一個團結的國家。」 《只來了一半的末日》正是作者對「後石油時代」的想像,以及他「新城市主義」的前身,結合了他所深信的小鎮精神,與人性善良。 作者相關著作:《我們曾是公民:只來了一半的末日》 譯者介紹 莊勝雄 文化大學英文系畢業,現服務於《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譯作有《致癌基因之謎》、《分子博覽會》、《100件人人都該會的事》、《全世界最夢幻的人間仙境》、《醫院不肯說的抗癌真相》、《混沌點:2012》等書。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