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銀行大就美? : 銀行國際化的模式.策略與績效 /

  • 點閱:15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銀行大就美?:銀行國際化的模式、策略與績效》 自由世界的銀行業多年陷於一個迷思,認為銀行規模愈大,成本效益就愈高;市場占有率愈大,品牌就愈響亮。因此過去幾十年,循環出現銀行整併風潮。最近這波風潮再起,英國巴克萊銀行在二00七年四月以670億歐元收購荷蘭銀行;不久,法國最大的巴黎銀行與興業銀行也在六月傳出即將合併,理由是為了對抗歐盟最大的匯豐銀行。 台灣的第一次金改引起諸多問題,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年前宣布二次金改暫停。但最近政府又啟動二次金改,並且表明只留二家公營銀行。這一切似乎與世界超大銀行同步。但銀行大真的大就高效?就真的較能獲利?二次金改是以什麼理由或計算獲得重新啟動?而又是基於什麼公式算出台灣只能留兩家公營銀行?沒人提供可信的答案。 本書作者史萊格(Alfred Slager)研究八大國家的四十五家世界超大銀行從一九八0年到二00四年的發展模式,從實證中得出幾個結論。第一,不是大就美;第二,要看你與誰合併,有的併購能互補產生綜效,有的扞格不合獲利慘跌;第三,要看併購的時機,地緣、人文與經濟周期以及本身的管理模式都影響國際併購的成敗。 雖然銀行界相信大就美,但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花旗、荷銀、匯豐、渣打因為國際併購成了大贏家,但美國銀行(BOA)、日本住友銀行、法國里里昂信貸、英國霸菱銀行都是在盲目擴大浪潮中或者慘賠、或者遭到收購、或者滅頂。這些例子眾多,但多數銀行業者依舊相信數大就是美。 本書有心對此迷思提供一個客觀的解析,讓事實呈現真相。作者提出三問。第一,世界最大幾家銀行採取的是什麼樣的國際策略模式?第二,此些策略到底帶給銀行獲利、穩定經營與股東績效哪些好處?第三,在短暫的未來,成功的或困境中的銀行其國際化的主旋律為何? 從本書我們發現透過學術研究,竟然可以把龐雜的銀行業務條理化,發展活動模式化,並以圖、表、公式做精準演算。呈現方式並不好讀也不好懂,但對銀行從業人員有著極高的閱讀價值,可以破除一些見解盲區。那麼國內一些高唱二次金改的人,是不是也該像本書作者一樣,告訴社會大眾一些可信的理由? 中文版獲金融界領袖陳聖德先生與台大教授、金融研訓院長薛琦撰文推薦,以及台大財經系教授與立委劉憶如的強力推薦,而生色與更具分量。

作者介紹 史萊格(Alfred Slager) 荷蘭伊拉斯謨斯大學鹿特丹管理學院(RSM Erasmus University) 金融副教授,亦為荷蘭健康基金PGGM 投資專案的專案經理;曾在多家私人銀行與資產管理公司任職,並講述主題廣泛的投資顧問課程。出版著作以銀行的國際化策略為主。本書係擴大其博士論文而成。 樂為良 國內專業文字工作者,現服務於一家國際出版集團;譯介多本暢銷書如《數位神經系統》、《六標準差》、《鮑爾風範》、《巴菲特勝券在握》、《重估中國崛起》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