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我好想死? : 求生與求死之間的掙扎 /

  • 點閱:31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父欠債,攜子吸炭自殺;女子為情所困,跳樓自殺;男子疑似憂鬱症發作,上吊自殺……看到這些新聞,或許你會搖頭感嘆,或許你覺得事不關己。然而,有一天,當你最親密的好友或親人跑來跟你說:「我好痛苦,我好想死!」當下的你,如何回應?你會告訴他,事情沒這麼嚴重,想開一點嗎?問題是對於想死的當事人,想開的那一點在哪裡?本書的作者高橋祥友,是日本執業超過二十五年的精神科醫師,他一再強調,他沒遇到那種百分之百堅決要死的人。動不動就想自殺的人,其實在面臨最後關頭時,都還強烈掙扎於「我好想死」和「幫我止痛,我好想重新活一次」的拉鋸戰中。在自殺發生之前,有辦法和當事人有交集嗎?這是本書作者高橋祥友努力想在這本書做到的。他從自己碰到的自殺案例開始,剖析這些自殺當事人的自殺真相、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治療者的工作重點。另外,一旦身邊關係親密的人自殺了,留在世間的親屬的心境一定不是「悲傷」兩個字就能道盡的,因此作者特別在第四章仔細分析自殺當事人留在世間的親屬的心境。無論你是曾經想死,或者連自殺都試過了,還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正處於窮途末路,打算尋死,都要看看這本書。「生」與「死」的拔河中,一定有某種力量讓人還滯留在「生」的這邊,或許就是那句:「活下來真好!」我認為,自殺絕對不是一種「自由」,而是諸多問題纏身、窮途末路之下「被逼的」。我從事精神科的工作,已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這段期間,我遇見了許多訴說「我好想死」的人。不過,我從來沒有碰到一個死意堅決、百分之百想死的人。他們都跟「我好想死」和「我好想活下去」兩個念頭在展開激烈的拔河。自殺,並非是從很多的選擇當中,以自我的自由意志所做出的抉擇。而是被為數不少的問題給壓到無法翻身,僅剩下「自殺」一途才能解決問題。換句話說,是受到心理性視野狹隘的長期影響,所採取的最後手段。案例一、遭受虐待的十四歲少女案例二、憂鬱症的四十二歲男性案例三、老年憂鬱症的四十八歲男性案例四、記憶全失的二十六歲女性案例五、喪夫後的七十歲女性案例六、對於大哥的死亡感到自責的九歲男童         案例七、青春期的十八歲男性推薦人:陳喬琪  台北巿立聯合醫院副院長/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江漢光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博士/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副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內科部研究員作者簡介高橋祥友(Yoshimoto Takahasi)一九五三年生於日本東京。金澤大學醫學部畢業,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曾任職於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山梨醫科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現為防衛醫科大學校防衛醫學研究中心行動科學研究部門教授。著作多達數十本,茲列舉如下:˙《醫療人員應知的自殺風險管理》(『?療者□知□□□□□□自殺□□□□□□□□□□』、醫學書院)˙《自殺的危險》(『自殺□危?』、金剛出版)˙《青少年的自殺預防手冊》(『青少年□□□□自殺予防□□□□□』、金剛出版)˙《集體自殺》(『群□自殺』、中央公論新社)˙《中年期與心理的危機》(『中年期□□□□□危機』、日本放送出版協會)˙《老年期與心理的危機》(『老年期□□□□□危機』、日本評論社)˙《老年期憂鬱症》(『老年期□□病』、日本評論社)˙《生與死的鐘擺》(『生□死□振□子』、日本評論社)˙《自殺、還有被留下來的人》(『自殺、□□□遺□□□□□』、新興醫學出版社)˙《自殺的心理學》(『自殺□心理□』、講談社)˙《看出自殺訊號》(『自殺□□□□□□□□□』、講談社)˙《請輕鬆前往精神科看診》(『□□□□□□精神科□』、講談社)

作者簡介 高橋祥友(Yoshimoto Takahasi) 一九五三年生於日本東京。金澤大學醫學部畢業,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曾任職於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山梨醫科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現為防衛醫科大學校防衛醫學研究中心行動科學研究部門教授。 著作多達數十本,茲列舉如下: ˙《醫療人員應知的自殺風險管理》(『?療者□知□□□□□□自殺□□□□□□□□□□』、醫學書院) ˙《自殺的危險》(『自殺□危?』、金剛出版) ˙《青少年的自殺預防手冊》(『青少年□□□□自殺予防□□□□□』、金剛出版) ˙《集體自殺》(『群□自殺』、中央公論新社) ˙《中年期與心理的危機》(『中年期□□□□□危機』、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老年期與心理的危機》(『老年期□□□□□危機』、日本評論社) ˙《老年期憂鬱症》(『老年期□□病』、日本評論社) ˙《生與死的鐘擺》(『生□死□振□子』、日本評論社) ˙《自殺、還有被留下來的人》(『自殺、□□□遺□□□□□』、新興醫學出版社) ˙《自殺的心理學》(『自殺□心理□』、講談社) ˙《看出自殺訊號》(『自殺□□□□□□□□□』、講談社) ˙《請輕鬆前往精神科看診》(『□□□□□□精神科□』、講談社)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