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溫病條辨一學就通 /

  • 點閱:374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讓你輕鬆學會《溫病條辨》精華的入門書籍



◎全彩圖文印刷


◎溫病學說的形成,彌補了以往醫理的不足,更加完善了中醫的理論範疇;這是中醫史上,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之後的又一大創見,更是吳鞠通流傳後世的中醫經典,對中醫有興趣的讀者必不可少。


◎本書深入淺出, 圖文並茂,詳細解析《溫病條辨》各篇的原文說明,將吳鞠通的心血徹底公諸於世。


  從漢朝張仲景首創了辨證論治之後,時間又跨越了一千餘年的歲月,一直到清朝,才由葉天士創立的衛氣營血理論,用以說明溫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表現,包括病變的淺深及病情的輕重程度,因而把這類病證稱為「溫病」。


  溫病是一種全新的醫學理論,由於起病急、傳變快,它的危害性甚至比傷寒病更大。繼葉天士之後,吳鞠通創立了三焦辨證理論,認為溫病引起的各種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人體衛氣營血與三焦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一般而言,溫病前期的階段,通常病在衛分、氣分,病變以肺、胃、腸為主;但由於溫邪傳變迅速,病程發展中常會因邪熱熾盛、正氣不敵邪氣,致使邪熱深陷於?,因此在溫病中、後期的階段,病邪將會侵入於營血,或是深入於下焦而耗損肝腎陰液。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分列上焦、中焦以及下焦篇,探討溫病邪氣在三焦所屬臟腑的病機,以及相互之間傳變的規律;把溫病的病因歸納為:風溫、春溫﹝溫熱﹞、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疫、溫毒、溫瘧九類。


  溫病學說的形成,彌補了以往醫理的不足,更加完善中醫的理論範疇;這是中醫史上,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之後的又一大創見。



林政宏



高雄醫藥大學藥學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著作有方劑學、脈學、本草學、中醫基礎理論、黃帝內經、針灸學等叢書(陸序出版中),擅長中醫藥、針灸,對於易經、內經、聖經亦頗有研究心得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