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流浪基因 /

  • 點閱:136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2000年9月,在北京的計程車上聽到收音機播放這首《單身情歌》,原本感染夏日午後暈眩症候群的我立刻清醒過來,並且不自禁的開始微笑。當時的兩個大膽預測事後都得到了證實:《單身情歌》的銷售成績以及林志炫對這首歌曲的評價。一個經典的重新定位成功的行銷案例,就算絕大部分的消費者在整張專輯中僅僅熟悉《單身情歌》一首歌曲,卻絲毫不減銷售成績的一路長紅。在中國大陸,記得《優客李林》組合的人寥寥無幾,沒聽過《單身情歌》的人絕對屈指可數,林志炫創造了流行音樂事業的第二高峰,不禁讓人額手稱慶。相對於專輯在大陸市場的亮麗成績,在臺灣的銷售則顯得乏善可陳,是否僅僅是兩地市場對於流行音樂消費趨向的差異?客觀地分析林志炫的《單身情歌》,可以看出全新的音樂元素讓歌手不僅僅跳脫了當年組合的窠臼,更可以說背離了歌手自己的風格。這麼說完全沒有任何貶抑,反而是種稱許,新的製作人,新的詞曲創作,讓市場主導的思路滲透了整首歌曲。雖然林志炫一向在音樂企圖上保持很高的主導性,《單身情歌》絕對不是按照他對音樂設想下的制作物,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定律一再的否定了「唱而優則制」,歌手主導唱片製作最終面臨著巨大的市場壓力。所以妥協之下反而產生了新的賣點,加上大陸市場不論對於《林志選》或是《優客李林》並沒有太多的期待,最終,一個全新的林志炫挾著《單身情歌》風暴席捲全國。臺灣市場不如預期的原因是林志炫從1996年之後已經在臺灣發行了三張專輯,基本上延續了組合中的部分溝通元素以及音樂執著,《單身情歌》雖然在音樂產品本身改變了,更市場導向了,但是品牌的重新定位卻比大陸市場困難。面向一個已經耕耘九年的市場,《單身情歌》銷售成績未盡理想的主要原因決不是音樂製作,而是行銷溝通忽略了重新定位的品牌戰略。優客李林的李驥大家都還記憶猶新,但是離開了歌手的身份,獨自前往大陸的EMBA進修,學習企業管理與從事IT行業的李驥,你認識嗎?揮別台灣這麼多的歲月,集結了李驥這麼多年來不為人知的心情記事,看他的優客李林解散後的過去、對已逝的感情的沈湎、EMBA之行的點滴……瞭解他流浪在海峽的另一端,一個情感滿溢近乎潰堤的基因,讓你認識更多更多,這個李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