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阿多諾美學論 : 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 /

  • 點閱:34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阿多諾美學的雛形,初見於《齊克果──美學建構》(1933年),成熟於五十、六十年代,主要代表作包括:《啟蒙辯證法》(1947年)、《文學評論》(1959-1974年)、《否定辯證法》(1966年)、《美學理論》(1970年)等。它的形成,除了涉及十九世紀下半與廿世紀上半的前衛藝術運動外,也與盧卡奇、布洛斯(Ernst Bloch)、班雅明、瓦雷里(Paul Valery)等關係密切;另外,阿多諾以藝術評論(美學理論)作為哲學危機的出口,原初動機也出自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之間動盪的背景:俄國的蘇維埃革命、列寧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的成立、歐洲高漲狂熱的法西斯、經濟危機下不安的社會運動與工人造反、失業率的持續增長等,以及科學、知識、傳統價值、思維模式、藝術與文化等的衰退、沒落和危機氛圍。  儘管阿多諾美學集中在藝術問題上,但思想核心:擺脫束縛(emancipation)、否定(negation)、拒絕(refus)和自由(liberte)訴求,其實針對的是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物化和工具化問題。也由於他擁有堅實的德國浪漫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哲學養成--如康德、黑格爾、費希特、叔本華等,並且熱衷閱讀馬克思、尼采、佛洛伊德與胡塞爾著作,使得他的藝術論述--在批判過往美學和解析前衛作品上,能夠形成一個貫穿新舊、跨領域的龐大思想場域。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