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一學就上手的定焦鏡頭活用術 : 運用大光圈鏡頭捕捉出柔和的散景效果! /

  • 點閱:18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每當我們拿到明信片,或是在網路上看到咖啡廳一隅的美麗相片時, 是否常常會被一種影像給吸引住? 一道溫暖的斜陽灑落在白色餐桌,將花瓶中了一束小花點綴的輕柔美妙。 除了美麗花朵與白色桌面清晰可見之外,背後的景物全部轉化成一片柔美的模糊散景。 這樣的畫面,相信就是讓許多人想要接觸攝影,想要拿起單眼相機的原因吧... 那麼,像是這樣的影像,究竟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呢? 其實,這跟各位是否有使用擁有大光圈的「定焦鏡頭」有很大的關係喔! [為什麼要使用「定焦鏡頭」?] 接觸攝影好幾年了,有許多有人常會詢問為何買了數位單眼相機,買了微型數位單眼相機,卻還是拍不出「淺景深」,也拍不出「有味道」的相片? 其實,問題就出在沒有選對「鏡頭」。 對許多人來說,手中第一台單眼相機搭配的鏡頭,通常不外乎是18-55mm f3.5-56這一類的變焦Kit鏡。 但其實,「定焦鏡頭」擁有許多變焦鏡頭所沒有的優勢與樂趣。 要創作出具有淺景深(除了拍攝主體清晰,背後的景物全部都模糊掉)的「fu照」,其實必須滿足三大要素: 1. 使用f/2.8以上的大光圈鏡頭(例如35mm f/2.0、50mm f/1.8、50mm f/1.4等等) 2. 拍攝時,相機距離拍攝主體要近一點(此時需要使用到「定焦微距鏡頭」) 3. 被拍攝的主體,它距離背景必須要遠一點 有了定焦鏡頭,您將可以輕鬆達成上述的要素。 再搭配手中的微型數位單眼相機(EVIL)或是數位單眼相機(DSLR), 想要拍出有美麗散景與獨特氛圍的相片,將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 本書,藉由四位日本超人氣攝影師的實拍作品與經驗分享, 讓您體驗與瞭解由大光圈定焦鏡頭所帶來「優異成像」與「超淺景深」! 並且學會各種主題的拍攝技法,創造出「獨具風格的攝影作品」吧! 今後, 您將會更加喜愛那種由定焦鏡頭所衍生出來的「絕佳攝影樂趣」以及「不思議的氛圍」! [名師分享] 定焦和被攝體之間的距離感恰到好處-山本麻里子老師 山本麻里子的作品給人一種柔軟輕飄的感覺,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往日情懷。 特地請教老師關於使用定焦鏡頭拍攝的樂趣。 (編輯):什麼情況下開始用定焦鏡頭的呢? (山本):最初發現定焦鏡頭的魅力,也是在大學時代,就是在買下Canon的FI舊款手動相機的時候。當時搭配的就是50mm F1.4的定焦鏡頭。因為定焦鏡頭只能拍到自己移動的範圍,所以感覺上比較容易捕捉出當時的心情。而且,邊動邊拍本來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想應該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吧。 (編輯):什麼情況下才會用定焦鏡頭? (山本):我個人非常喜歡用Canon的EF 50mm F1.2L這款定焦鏡頭。只要用了這款鏡頭,就會變成沒辦法再用其它的鏡頭拍攝人物。看著觀景器時,感覺真的很舒適,而且也會變得比較容易捕捉被攝體。如果用開放F值拍攝的話,單獨對焦在自己想看的位置上,如此一來,也變得比較容易呈現出自己的心情了。 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捕捉出有別於自己親眼看到的景象。平常看到的景致,大約是相機F5.6或F8左右的世界,可是一旦把光圈放大到F1.2時,就不是平常看到的樣子了,簡直就像看電影一樣,看起來像是正要開始上演一幕幕精彩的故事似的,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感覺。 再加上50mm的焦距,也能讓人有種保留了被攝體私密空間的感覺,我也很喜歡這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比起像望遠鏡頭一樣,從遠處拍攝,50mm定焦鏡頭比較容易和被攝體之間達成共識。 山本麻里子(Mariko Yamamoto)老師 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曾在設計事務所工作,2000年邁向自由攝影師之路。擅長建築室內裝潢攝影和人像攝影。著作有『用PEN拍出可愛相片』『底片相機的拍攝方法 基本BOOK』等。 [重點速記] 日本名師解說定焦鏡頭的魅力 徹底瞭解定焦鏡頭的特性 散用大光圈所帶來的散景效果 學習定焦鏡頭針對各主題的拍攝技法 靈活運用手中的鏡頭與相機吧! [快速總結] 透過市橋織江、 山本麻里子、吉住志穗、長嶺輝明老師,這四位日本超人氣攝影師,帶領讀者一窺「定焦鏡頭」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與拍攝技法。 伴隨著大光圈所衍生而出的「淺景深」與「明亮畫面」, 您將進一步體驗到截然不同的「攝影樂趣」以及「特殊氛圍」! 作者簡介 WINDY Co. 日本專門的攝影、編輯工作室。著有多本暢銷攝影書籍,清新、柔性的創作風格為其一大特色。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