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從寺廟發現歷史 : 台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 /

  • 點閱:18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古蹟是人類社會發展與文化活動之留存證物,具體地反映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在台灣古蹟中以寺廟之份量占得最重也最多,是民間社會文化的重要表徵。明末清初,一批批閩粵地區居民,渡海來台拓荒,也帶來了原鄉的宗教信仰,在各聚落建立起寺廟。這些寺廟不僅是移民精神的慰藉與寄託,更轉而為移民斬荊棘、闢草萊,團結互助的所在,而且地方上舉凡如治安、產業、交通、教育、聯誼娛樂……等等,莫不透過寺廟以推行。


  台灣大多數寺廟每隔若干年代,便會有擴建、增建之舉,每次的修建,不僅記錄了寺廟自身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軌跡,更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群等的變遷興衰。台灣寺廟古蹟之所以可貴,是它可以凝固時間,讓歷史的某一段紀錄忠實地表達出來。一部台灣開發史可以說即濃縮在寺廟史中。這種價值可以與文字歷史互相引證,也可以修正文字記載之偏差與謬說。


  職是之故,作者挑取了十二座寺廟,採取個案式的研究,研究結果不僅印證了寺廟興衰歷程正是地域社會變動過程,而且也發現幾乎台灣每座寺廟流傳的廟史有極多的錯誤,誤導學者與一般大眾,亟待一一釐清修正。作者引證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並佐以詳盡的田野調查,一方面破解諸多虛假誇大的寺廟史,一方面又如實重建了寺廟從草創到奠基到昌盛(或是衰敗)的發展過程,伴隨著的是各個地方從發展到繁榮或沒落的經濟狀況,並反映出從大陸渡海來台篳路藍縷開墾,迄今人文薈萃百業鼎盛的社會環境變遷。本書不僅橫跨台灣社會史、地方史、宗教史、古蹟史諸領域,並且綜合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建築學等科理論,而又不失歷史學本色的著作,實為台灣寺廟史開創一嶄新的、嚴謹的,又不失通俗的一本學術著作。



卓克華



  文化大學史學碩士,廈門大學歷史博士。曾任教於中山大學、中原大學、文化大學及史國技術學院,現任佛光大學歷史所副教授,暨台北縣、彰化縣、金門縣等縣市政府古蹟審查委員。原專攻台灣行郊史,出版有《清代台灣商戰集團》(台原出版社),近十多年來轉向古蹟史,經常與李乾朗建築師事務所、漢光建築師事務所、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曾文吉建築師事務所等合作古蹟調查、規劃與修護之研究報告。已選就之古蹟研究報告,約有六十本,尚待機發表彙刊,論文散見《台灣文獻》、《台北文獻》、《北縣文化》、《咕咾石》、《竹塹文獻》等學報、刊物。著作╱《從寺廟發現歷史》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