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失去非洲的犀牛 : 追新聞追到撒哈拉沙漠 一位台灣記者的堅持 /

  • 點閱:15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第一位親自採訪蘇丹達福爾難民營的台灣記者。   追新聞追到撒哈拉沙漠   2006年,因為一張新聞照片,作者張桂越憑藉著對新聞的敏感度,當下決定前往利比亞;但百轉千折就是拿不到利比亞簽證,山不轉路轉,一輩子不妥協、不低頭、想得瘋狂的她,竟然異想天開,計畫從和台灣有邦交的查德進入利比亞,反正「只」隔個撒哈拉沙漠……就這樣,她來到了非洲的沙漠王國查德首都恩加美納。   本書分六大章節,每章節約有10 ~ 15篇故事:   一、緣起:   作者如何從一張照片,嗅到背後的「新聞價值」,於是飛越大半個地球,來到了查德,她以詼諧生動的文字,讓大眾一窺新聞背後的內幕,專題(獨家)新聞原來是要這樣「賣」的。   二、黑漆漆的查德:   這裡說的「黑漆漆」,不是指光線,是人的皮膚,因為查德全都是黑人!   我們印象中的非洲是貧窮、乾瘦的小孩,作者沒有灑狗血地描寫「貧窮、飢餓、疾病、面臨死亡」,而用她的鏡頭、幽默明快的文字,說了一篇又一篇當「生存變成了生活,活著就要活得好一點了」的非洲生活故事,讓我們有了不一樣的新非洲印象,淡然的文字卻能勾起心底深層的感動。   資深媒體人陳浩形容張桂越用鏡頭語言說故事的方式,「力量用得很小,張力又很大。這就是功力。」   三、就把他鄉當故鄉:   台灣原本以「外交」為手段而派出的農技團,在查德南部的Djadeya發展了一個20公頃的蔬菜果園,養了80戶農民,創造了800多個就業機會。為當地引進了火龍果、棗子、木瓜、番石榴、百香果等樹苗,讓路透社第一把交椅的記者大開了眼界,這是台灣農技團的小人物在世界角落裡的「大建樹」!   四、血色民主:   作者用圖像的語言記錄了2006年的查德總統大選,多角度的剖析台灣、查德、中國大陸與國際之間的政治糾葛。   並訪問了世界「人權觀察(Human Right Watch)」組織領袖奧利弗(Olivier Bercault)探討聯合國對待難民的政策及難民的人權問題。   五、達福爾難民營:   達福爾位於蘇丹西部與查德的交界處,聯合國難民署(UNCCR)在這裡設置了12個難民營,收容了將近20萬的難民。目前是聯合國在地球上配置最多的難民營。   作者是第一位到此採訪的台灣記者,她直率的批判中,蘊含著深沉的人道關懷熱情,每篇故事都試圖用文字與影像替難民營發聲,希冀能為他們找到一條更好的路。   六、豐富之旅:   作者敘述這段意外之旅的心路歷程,到查德、到達福爾都不在原定的計畫裡,她也不是故意要往所謂的危險地方跑,是無心插柳。作者自嘲說:「這也是做記者甜蜜的地方,恐怖的不可預知!」   即使這段旅程結束了,但作者積極「追」新聞的態度、對人道關懷的熱情,仍會像股暖流,流過讀者心底。 本書特色   *第一位親自採訪達福爾難民營的台灣記者。   *最深度的「非洲之心」查德歷史、文化、生活報導。

張桂越

  1949  出生於廣西桂林。畢業於台灣關渡基督書院、美國明尼蘇達州Concordia College語言傳播系。

  記者生涯已超過30年,她自稱為一輩子的前線記者。一輩子不妥協、不低頭、想得瘋狂、活得真誠,四海漂泊卻永遠懷抱希望向前行!

經歷:

  1984  華視新聞雜誌記者。
  1989  英國威爾斯大學新聞研究所就學,求學期間任台視駐倫敦特派員。
  1993  「傳訊電視」駐歐洲分社主任。
  1997  創立【台通社】,社長和社員同一人。
  1999  單槍匹馬進駐馬其頓。
  2002  在馬其頓發起「抗議希臘大使館無恥運動」,行動持續兩周,上萬人簽名支持。最後希臘政府開除肇事官員,外交部副部長道歉。
  「張桂越」這個名字成為馬其頓各大傳媒的頭條新聞。
  2006  前往非洲查德採訪,進入達福爾難民營。
  2007 出版《追獵藍色巴爾幹》
  2008 出版《阿娜答的神祕世界》
  2011 籌備發行「巴爾幹周刊」期望拉近華人與巴爾幹半島的距離。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